當感受與理解不同步 - 「同理心失衡」揭開情緒受傷的原因

當感受與理解不同步 - 「同理心失衡」揭開情緒受傷的原因

當感受與理解不同步 - 「同理心失衡」揭開情緒受傷的原因

當感受與理解不同步 - 「同理心失衡」揭開情緒受傷的原因

在我的門診裡,有患者這樣跟我說:

「張醫師,我真的不是不想幫忙,但別人情緒一來,我整個人就亂掉了,根本顧不了自己。」

或者反過來說:

「我知道對方很難過,但我就是沒有感覺,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這些感受背後,其實有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名詞叫做「同理心失衡(Empathic Disequilibrium)」。 2025 年《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綜論說明了一個關鍵 : 我們的同理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平衡得剛剛好。

其實,就連我這個當醫師的,也常深有所感。我們常說「視病猶親」,的確,設身處地去感受病人的痛苦,是醫療裡最重要的人性。但如果投入太深、整個人都被病人的悲傷吞沒,有時反而會影響我們做出清晰的醫療判斷。

所以,如何在「情感共鳴」與「理性決策」之間拿捏,真的是我每天都在練習的功課。這不只是心理師、醫師才需要的能力,每一個在家庭、職場、關係中努力付出的人,其實都在經歷這種同理心的平衡挑戰。

 

情緒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的「拉鋸戰」

我們的同理心其實分成兩種:
一種是「情緒同理心(Emotional Empathy)」– 是當我們看到別人難過,自己也會感受到那種痛;
另一種是「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 是我們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頭腦可以分析出原因。

理想狀況是這兩者平衡合作,像一對好搭檔。但研究發現,很多人其實是失衡的:

有些人感受力太強,還沒搞懂對方怎麼了,情緒就先被淹沒;
有些人過度理性,知道別人的處境,但心裡就是冷漠沒反應。

這樣的失衡,常常讓我們在人際關係裡忽冷忽熱,不是給太多,就是退得太快。

 

您生活中,可能早就看過「同理心失衡」

在家庭裡,我們看到有些父母,孩子哭,他們比孩子更緊張;也有些人,即使伴侶情緒崩潰,還是面無表情地說「妳冷靜一點」。

在職場裡,有些人開會完滿腦子都是同事的表情和語氣,回家還在想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也有些人,別人明明已經透露很多壓力訊號,他卻一句話都沒察覺。

這些都可能是「情緒太強」或「理性太強」的結果,跟同理心高低無關,而是內在平衡的問題。

 

我建議這樣調整生活節奏

面對同理心失衡,其實不是要您壓抑情緒、或強迫自己感動,而是讓兩邊的聲音能同步。

如果您是那種「感受太快、容易焦慮」的人,我建議您:

在情緒反應前停五秒,問自己:「這是我自己的感受,還是對方的?」
盡量避免一次接觸太多社群訊息或災難新聞
用書寫幫助自己從感受走到理解,例如每天花五分鐘寫「今天我因為什麼事難過」
試著練習對自己說:「我可以理解對方,也可以好好照顧我自己」

如果您是屬於「理性太快、不容易共感」的人,建議您:

當別人分享情緒時,不要急著給建議,先回一句:「聽起來真的很辛苦」
從身體感受開始練習情緒,例如注意心跳、呼吸或胸口的感覺
透過音樂、電影、藝術等刺激情緒感官的活動,讓自己重新連回感覺
記得,不是一定要「有情緒」才叫關心,而是要讓自己多一點空間去感受

這些方法,就是把大腦的「認知與情緒系統」重新調平。

 

身體也知道您是否失衡 - 催產素的秘密

這篇研究還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生理連結:
同理心失衡的人,體內的催產素(Oxytocin)濃度往往比較低。

催產素這個荷爾蒙,在過去常被稱為「愛的荷爾蒙」,現在更被認為是「調節社交情緒的荷爾蒙」。
換句話說,催產素不只是讓我們更有愛心,更是讓我們的大腦能在理性與情緒之間取得平衡的關鍵。

這也讓我們更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就算很想親近別人,卻常常被自己的情緒拉走,或被「太理性」卡住。

 

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同理心不是能力,而是節奏

我常常告訴我的患者,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自己的節奏,有些快、有些慢,有些感受多、有些思考多。
這不是病,而是個體差異。

而同理心失衡,只是提醒我們,不是要當完美的人,而是要練習聽見自己與別人的節奏,然後找到一種不會受傷的方式來靠近。

不妨問問自己:「我是感覺多,還是理解多?」
當您開始知道怎麼調節感性與理性,您的關係,會更輕鬆一點。

參考資料:
Empathic disequilibrium: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25

https://www.cell.com/trends/cognitive-sciences/fulltext/S1364-6613(25)00289-X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