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新生 - 癌症與老化之間的平衡智慧

血管新生 - 癌症與老化之間的平衡智慧

血管新生 - 癌症與老化之間的平衡智慧

血管新生 - 癌症與老化之間的平衡智慧

我常跟病人在診間分享 : 「身體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它只是試著活下去。」
而血管新生這件事,就是最能代表身體如何努力維持平衡的一個機制。

2025年一篇刊登在 BBA Reviews on Cancer 的綜論,幫我們解釋了血管新生, 內容談的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從癌症到缺血修復,血管新生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
 

當身體悄悄改變時,其實血管最先知道

很多人以為血管新生就是癌症在長血管,或是心臟缺血時才需要的修復。
但研究很清楚指出 : 血管新生是一套每天都在工作的開關,會因為您的生活方式而被打開、關閉,或調得亂七八糟。

什麼叫「生活方式會牽動血管新生」?
我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

有些人來看診時跟我說 :
「醫師,我最近傷口怎麼好得比較慢。」
「我以前跑步不會喘,最近竟然一下子心臟跳很快。」
「晚上視線很容易模糊,是不是老化了?」

其實這些都是「微血管老化」的訊號。
研究裡提到,微血管的修復速度、反應能力和彈性,全部都跟血管新生的平衡有關。
當身體處於長期發炎、壓力過大、缺氧、睡不好,血管新生就會變得遲鈍或變形。

換句話說,您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決定血管長得好不好。

 

癌症與缺血,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卻靠同一套血管系統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 血管新生不是只有一種版本。
它會看情況決定站在哪一邊。

在癌症裡,腫瘤會利用缺氧,打開身體的低氧誘導因子, 逼迫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大量釋放,長出歪斜又容易滲漏的血管。
這些血管會變成癌細胞的高速公路,幫它吸養分、吸氧,還順便開路讓腫瘤跑出去轉移。

但在另一個世界裡,例如心臟缺血、腦部退化、糖尿病腳傷、慢性發炎傷口,我們反而希望血管新生能越快越好。
一旦血管長不出來,組織供氧不足,傷口也永遠好不起來。

所以您看,血管新生不是壞事,它是身體的一種「生存策略」,要看它遇到的是什麼情境。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 - 基因醫師我會建議您這樣把科學落地到生活裡

首先,您一定要知道 :
生活中每一個小習慣,都在影響血管新生是否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這些建議,是我真心希望您能開始做的事情。

 

第一 - 讓血管保持彈性,靠的是「規律的小運動」

血管最怕的是「長期不動」。
研究指出,適度增加氧氣需求,能刺激健康的血管新生,讓血管反應能力變好。

我的建議是 :
每天 5000 到 7000 步的快走
每週兩次到三次讓心跳上升的運動
久坐不要超過 40 分鐘
泡腳或溫水浴後,用冷水稍微沖一下腳踝刺激微血管

這些都是不用花錢、卻能讓血管年輕的方式。

第二 - 控制發炎,才能讓血管新生朝正確方向走

發炎會讓血管新生失控,或長出品質不好的血管。

生活上,最強的抗發炎策略其實很簡單 :
多吃蔬菜、全穀、堅果、莓果
少吃加工肉、少喝含糖飲
油品換成橄欖油
睡眠一定要夠

尤其睡眠,是調節血管新生最被忽略、但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三 - 避免身體長期落入「微缺氧」狀態

缺氧是血管新生最強的刺激,但也最容易出錯。
例如 :
鼻過敏
打呼
睡眠呼吸中止
體脂太高
久坐不動

如果您早上常醒來累累的,或白天容易恍神,我會建議您先檢查睡眠品質。
改善呼吸,就是在改善血管反應。

第四 - 觀察自己的身體,日常可行,也最有效的檢測

下次刮到或撞到,請您稍微注意 :

傷口多久結痂
紅腫是否比以前久
瘀青好得慢不慢

這就是您最直接的「微血管健康指標」。
不需要機器,身體本身就是最好的監測器。

 

生命是一場平衡,血管新生就是那個調整方向的重要旋鈕

身體永遠在努力修復,永遠在努力活下去。
血管新生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它只是需要被「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而生活,就是那個能讓您重新掌握方向盤的方法。
只要您願意開始做出一點改變,血管就一定會給您回應。
您會發現自己更有精神,傷口恢復比較快,運動不再那麼喘,晚上的視野也更清晰。

參考資料

Dual Faces of Angiogenesis -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BBA Reviews on Cancer,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419X25002367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