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

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

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

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開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近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卡卡的,站起來還要撐一下...」但說實在的,這種情況不見得只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悄悄開始流失。

2025 年發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的一項國際研究,分析了超過一萬三千多位膝關節退化患者的資料,提出一個我們過去很少注意的重點:有四分之一的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同時也有肌少症。換句話說,不是膝蓋單方面在退化,而是肌肉沒了、力量撐不住,才讓膝蓋變得越來越辛苦。

 

越退化,越沒力 - 肌少症和關節退化是雙胞胎

這個研究把膝蓋退化程度分成四級,結果發現,越嚴重的退化,肌少症比例就越高。最嚴重那級(Kellgren-Lawrence 第四級)患者,有高達 26% 同時有肌少症。

這讓我很有感,因為這不只是X光上的變化,而是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以早早感覺到的。「椅子坐久要撐著才能站起來」、「從樓梯上走下來膝蓋軟軟的」、「明明沒變胖,怎麼腿看起來越來越細」,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前哨燈。

它不是一下就發作的,而是每天一點一滴慢慢發生。如果我們夠敏銳,其實早就聽到身體在說話。

 

女性、亞洲人、骨鬆與糖尿病患者更要當心

這篇研究也指出,女性發生肌少症的比例比男性高,亞洲人也比歐美人高,尤其是有骨質疏鬆、糖尿病的人更明顯。

很多患者聽到會問:「啊我也有骨鬆,是不是更危險?」說真的,還真的比較需要提早注意。因為骨頭跟肌肉本來就是一起協作的,當骨質不好時,肌肉也容易一起出問題。糖尿病則會讓肌肉的修復變差,力量流失得更快。這些族群要更早起步,不要等到「站不起來」才開始處理。

 

身體會給我們提示,關鍵是您有沒有停下來聽

那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在慢慢走進這條路?我教大家幾個在家就可以觀察的小方法:
站起來的時候需要撐一下才能起來;走樓梯會覺得大腿沒力、膝蓋想發軟;走個五分鐘就覺得腿痠、腳拖地;原本穿得剛好的褲子現在腿部鬆鬆的;坐著久一點站起來腳發抖,這些都不只是體力差,而是肌肉量真的變少了。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出現,就代表肌肉已經開始悄悄離家出走。

 

我建議在生活上這樣做,才能真的翻轉退化

「肌肉不會背叛您,但您如果放著不管,它真的會悄悄離開。」肌肉其實是一個很貼心、很聽話的器官,只要我們願意給它一點刺激、一點照顧,它就會回應您、支撐您,讓膝蓋不再一直喊救命。所以,想預防膝蓋退化,第一件事不是買護膝、不是吃鈣片,而是從「把肌肉保住」開始。

第一,請讓自己動起來。研究裡最明顯的發現就是:有規律運動的人,肌少症機率遠低於不動的人。不是叫您去健身房練大重量,而是每天都給下肢一些刺激。快走、原地踏步、抬腳、靠牆蹲,每天 10 到 15 分鐘就好。重點不是強度,而是「有沒有每天給它一點愛」。

第二,多觀察自己的日常動作反應。像是從椅子站起來有沒有越來越慢、走路有沒有不穩、提東西是不是變吃力?每兩週測試一次「不扶東西站起來五次」,看看速度是否變慢,都是很好用的居家篩檢方法。

第三,從飲食下手強化肌肉原料。蛋白質吃得夠不夠、維生素 D 有沒有補足,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肌肉能不能長回來。如果您有糖尿病、腸胃吸收不好,這些營養素更要主動補起來。很多長輩不太愛吃肉,這時可以考慮乳清蛋白或豆製品補充。

 

膝蓋不是要我們放棄,而是提醒我們肌肉的重要

處理膝蓋退化不能只靠打針吃藥,更不能單靠開刀,而是要從「保住肌肉」開始。很多人以為年紀大就一定會退化,但我想跟您說:「不動,才是真正的老化開始。」

每天多動五分鐘,為腿多吃一點蛋白質,那您的膝蓋、您的肌肉、您的生活,都有機會改寫命運。

參考資料
High prevalence and multifactorial risks of sarcopenia in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25.

https://josr-onl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18-025-06391-x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