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

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

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

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
有些人可能會有的經驗:「我爸最近怪怪的,好像整個人變了。」原本幽默風趣的父親,突然變得冷淡、不愛說話;平常有耐心的媽媽,變得很容易動怒;以前每天早起運動、下廚、打電話跟朋友聊天,現在卻整天坐在沙發上,一副什麼都沒興趣的樣子。

這些改變看起來不像生病,但家人都知道,那不是他平常的樣子。這些現象,常常被說是「退休症候群」、「心情不好」、「老化自然現象」,但我會建議大家多留心,因為這可能是大腦在發出最早的求救訊號:輕度行為障礙(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
輕度行為障礙是指中老年人出現新發且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情緒或行為改變,像是冷漠、焦慮、衝動、懷疑、情緒不穩、失去動力等,但這些改變發生時,認知功能(例如記憶、語言、注意力)可能還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這些人看起來沒有失智,但其實大腦裡可能已經開始變化。這是阿茲海默症更早的階段,比「輕度認知障礙」還早,也更容易被忽略。

 

研究怎麼說?大腦的改變早在情緒出問題時就開始了
2025 年發表在《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的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整合了全球 27 篇研究,發現輕度行為障礙患者的大腦裡,的確已經出現典型的阿茲海默病變,例如類澱粉蛋白和 tau 蛋白的沉積量增加、海馬體體積縮小、神經絲蛋白濃度上升、磷酸化 tau 蛋白(Phosphorylated tau-181)指標變化,甚至包括影響情緒的中腦邊緣結構也出現異常。

這些變化代表什麼?代表大腦可能早就開始退化,只是用「情緒」或「個性」的方式呈現出來。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這些改變不是單一個性問題,而是要開始觀察、追蹤、介入的重要指標。

 

我的建議:從生活中看懂大腦的訊號
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什麼行為變化是值得注意的?當一個人突然變得很懶散、提不起勁、不願社交、變得衝動或易怒、懷疑家人、對平常有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而且這些情況持續超過半年,那就可能是大腦在改變。

這時請不要只是安慰自己「他只是老了」「最近比較累」,而是可以主動採取行動。第一步,建議進行正式的神經心理評估,使用如 MBI-Checklist 等工具,了解是否符合輕度行為障礙的診斷標準。

第二步,如果需要,也可以搭配磁振造影、正子造影、抽血檢測阿茲海默相關生物標記物(例如類澱粉蛋白比值、磷酸化 tau、神經絲蛋白等),更完整了解大腦的生理狀態。

 

照顧大腦健康,不只是記憶保養,情緒管理也要練
除了醫療評估與檢查,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上的實用做法:
建立有節奏的日常作息 - 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幫助大腦穩定代謝
每天動一動 - 不需要激烈運動,散步、體操都好,重點是持續
飲食抗發炎 - 多吃蔬果、魚油、堅果,減少加工與高糖食物
保持社交與情感交流 - 哪怕只是固定跟一個人聊聊天、參加社區活動
鼓勵動機重建 - 給自己或長輩小目標、小挑戰,重新找回生活成就感
尋求協助而非責備 - 當家人情緒變得不穩,最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理解與陪伴

 

我們守住的,不只是記憶,而是一個人最真的模樣
阿茲海默症帶走的不是記憶而已,更是那個人原本的性格與靈魂。如果我們能從「人變得不一樣」那一刻起,就願意多花一點心力看見、接住、陪伴,那麼我們就不再只是被動面對失智,而是能主動搶下人生的先機。

行為的變化是大腦最早的警訊。這是一道窗口,只要您願意看見,它就是改變未來的起點。

參考資料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5

https://alz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195-025-01874-9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