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動力、不想努力?重設多巴胺系統,慢慢找回生活的力量

沒動力、不想努力?重設多巴胺系統,慢慢找回生活的力量

沒動力、不想努力?重設多巴胺系統,慢慢找回生活的力量

沒動力、不想努力?重設多巴胺系統,慢慢找回生活的力量

我有時會聽到病人說:「張醫師,我真的沒有偷懶,但每天醒來就覺得提不起勁,不想動、不想見人,連我以前喜歡做的事,現在也沒什麼興趣了。」,2025年發表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綜論幫我們說明可能的原因 : 我們的大腦「多巴胺釋放系統」卡住了。

 

多巴胺不只是快樂開關,它是我們啟動生活的能量燃料

多巴胺一直被大家稱為「快樂分子」,但其實它真正的功能,是產生「期待感」, 讓我們開始去做一件事、產生動機、產生「我想試試看」的感覺。舉個例子:你要準備考試、要報名運動課程、要打掃房間,真正讓你踏出第一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多巴胺讓你「有方向」與「想要」。

也就是說,多巴胺像是內建導航系統,讓我們看到前方有希望、有意義、有值得去的地方。

 

釋放多巴胺,不是按一個按鈕這麼簡單,是一整套系統的協作

我們過去以為多巴胺是從神經元「突觸」釋放出去的,其實不只如此。大腦還有一種叫「容積式傳輸(Volume Transmission)」的釋放方式,就像灑水系統或擴香機,讓多巴胺慢慢在周圍滲透、影響整體神經狀態。

這也解釋了一個生活現象:為什麼短影音或即時獎勵會讓人「瞬間爽一下」,但過沒多久又覺得空虛;反而是慢慢耕耘的運動習慣、培養興趣、或陪伴孩子成長這些「慢樂趣」,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安穩、更持久有力。

 

神經釋放系統一旦出錯,就會出現情緒平板、動機消失、甚至是帕金森病風險

有幾個關鍵分子:
像是VMAT2(囊泡單胺轉運蛋白)、SV2C、α-突觸核蛋白等,都在負責「囊泡」的儲存、調控與回收。這些蛋白質就像是倉儲物流管理員,決定哪時釋放、釋放多少、是否有囊泡可以補貨。

一旦這套系統出問題,不只是帕金森病的運動問題會出現,還會伴隨情緒低落、動機減弱、甚至慢性疲勞與社交退縮。

這樣的生理變化,不是我們咬牙忍耐就能扛過去的,而是大腦「缺貨」。

 

根據這個現象,我想從三個方向給您具體建議,讓大腦的釋放系統重新上工:

一、練習慢樂趣,讓大腦回到容積釋放模式
減少對即時刺激的依賴,像是過度滑手機、沉迷短影音,這些會讓神經系統習慣「閃一下就有感覺」。試著找回那種可以慢慢投入、反覆感受到成就的小事:煮菜、種花、畫圖、散步、閱讀,這些才是刺激多巴胺持久釋放的「生活能量補給站」。

二、規律運動,開啟內建的多巴胺生產線
尤其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深蹲),每週三次,每次10–30分鐘,就能有效啟動「備用多巴胺神經迴路」,促進囊泡釋放系統的健康。不是一定要爆汗才算運動,而是讓身體有節奏、有期待地動起來。

三、養好神經的基本功:睡眠、飲食、抗氧化
睡眠時期是神經釋放蛋白重新整理、囊泡再生的關鍵時段,睡不好等於倉庫沒整齊;多攝取抗氧化食物(如莓果、深綠色蔬菜、橄欖油、Omega-3魚油),能降低釋放系統的氧化壓力。這些看似普通的健康習慣,其實都是多巴胺物流中心最需要的維修工程。

 

從「追刺激」到「穩節奏」,才是真正活出自己

大腦的釋放,不該是一次性、一閃即逝的煙火,而是一盞能長時間穩定照亮我們內心的燈光。多巴胺不是讓我們「爽一下」的工具,而是一種幫助我們找到方向、持續前進的力量。只要願意每天微調生活的節奏,不用靠藥物、不用爆量咖啡,就能慢慢找回那種「我又重新上路了」的踏實感。

我想特別提醒大家,最近社會上接連發生多起毒品相關的刑案新聞,讓我更想談談多巴胺的真相。毒品,就是一種錯誤地強行打開「刺激快門」的方式,讓人一時上癮,卻掏空了大腦原本該有的節奏。許多人為了追求刺激感,反而迷失了方向,甚至誤入歧途、傷人傷己。

毒品不是值得追求的東西。它不是快樂的來源,而是讓我們的大腦系統崩壞、讓原本該穩定釋放的多巴胺瞬間失控的破壞者。那不是自由,而是被欲望綁架。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沒動力、提不起勁的時候,請記得,不是你不夠堅強,不是你懶,而是你的大腦需要被溫柔地補給與照顧。

我們真正想成為的,不是閃亮到刺眼的LED,而是溫和穩穩發光的燈泡,照亮自己的生活,也讓我們身邊的人感受到溫暖與方向。

 

參考文獻
Redefining dopaminergic synapses beyond the classical paradigm,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223625001973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