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麻木 - 當情緒被關掉,世界也跟著變灰了

情緒麻木 - 當情緒被關掉,世界也跟著變灰了

情緒麻木 - 當情緒被關掉,世界也跟著變灰了

情緒麻木 - 當情緒被關掉,世界也跟著變灰了
有時在診間和憂鬱症患者聊時,有些人會靜靜地說:「我現在好像不再那麼悲傷了,可是也沒什麼感覺了。」

這樣的「沒感覺」,不是裝的,更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大腦保護機制。這種狀態有一個名字,叫做「情緒麻木」(emotional blunting) - 就像大腦的情緒開關被暫時關掉,讓人對快樂與痛苦都失去了反應。

2025年發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的研究就提醒我們這個現象,憂鬱症的康復過程,不應只看「負向情緒」是否減少,更該關注「正向情緒」是否回來。研究團隊回顧了近五十年來針對憂鬱症患者的長期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研究都忽略了「快樂、滿足、平靜」這些正向情緒的變化,只記錄悲傷和焦慮的起伏。

這就像治病只量體溫,不量心跳。
病人或許退燒了,但心臟可能還沒真正動起來。

 

快樂的回來,其實是一場全身的復原
研究中提到,大約有八成的憂鬱症研究使用了「生態瞬時評估」(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也就是用手機或電子日記記錄每天多次的情緒變化。這些資料顯示,當一個人的正向情緒下降,不只是心情變低落,連身體的節奏都會被拉走。

呼吸變淺、睡不好、免疫力下降、腦內多巴胺(Dopamine)與血清素(Serotonin)分泌減少,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快樂不只是心理現象,而是全身的生理反應。
而當正向情緒慢慢回來的時候,身體也會開始變化。睡得比較沉、走路變輕鬆、聲音變溫柔、表情有了光。那是身體重新與大腦對話的時刻,代表內在的生命力正在恢復。
所以我常對病人說:「有一天,當您突然覺得風有味道、食物變好吃、想去走走,那就是身體在告訴您,復原開始了。」

 

從「沒感覺」到「有感覺」,需要練習,也需要等待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憂鬱症的藥物控制得好,快樂就會自己回來。但研究指出,抗憂鬱藥物雖能降低痛苦,卻也可能讓情緒變得平淡。這並非副作用,而是一種神經保護的暫時機制。
身體在修復,但情緒的線路還沒重新接上。

那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不要急著「恢復快樂」,而是先「恢復感覺」。

每天給自己三次「情緒點名」:早上起床、中午、晚上睡前,問自己一句:「我現在感覺到什麼?」
不管答案是空白、緊繃、疲倦、還是平靜,都沒關係。這樣的練習,能讓大腦的情緒迴路重新啟動,逐漸建立感受力。

另外,我也鼓勵病人做「感官復健」。
吃飯時慢慢嚐味道、聽音樂時閉眼、散步時注意風的方向。當我們喚醒味覺、聽覺、觸覺,大腦報酬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元就會被激活,這就是正向情緒的生理基礎。

別小看這些小事,它們比藥物更能幫助情緒復原。

 

讓快樂回家的五感路線
在這篇研究裡,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提醒我們:快樂的恢復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瞬間。
我們可以透過生活習慣,協助這個過程加速。

每天曬十五分鐘的陽光,會讓腦內的血清素穩定。
規律的運動,會促進多巴胺釋放。
簡單的社交互動,例如問候朋友、跟店員聊幾句,都能刺激催產素,帶來安全感。
而這些微小的生理變化,會慢慢累積成一種「想再活一次」的力量。

快樂不是來自外在,而是神經系統被重新點亮的結果。當我們願意用身體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觀察情緒,大腦就會慢慢學會回應,讓喜悅有機會再次進來。

 

情緒的康復,才是人生真正的康復
我常說,憂鬱症的康復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走出黑暗」,第二階段是「看見光」。
前者是醫療的責任,後者是生活的功課。

正向情緒的恢復,不只是心理上的「變好」,而是一個深層的神經修復歷程。當我們能重新體會美食的香氣、音樂的節奏、陽光的溫度,代表大腦的報酬系統與情緒網路又重新接上了。
而這樣的「能感覺」本身,就是健康的象徵。

如果您正經歷憂鬱、焦慮,或是單純覺得人生變得「無味」,請不要責怪自己。
這不是懶散、不是想太多,而是您的神經系統還在復原。請給它時間,也給自己機會。

有一天,當您突然覺得一杯咖啡特別香、一首老歌聽起來特別動人,那一刻,就是情緒麻木融化的開始。那不是小事,那是生命回來的聲音。

參考資料:
Tracking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course of adult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032725018294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