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粥樣硬化 - 血管老化的隱形危機

腦動脈粥樣硬化 - 血管老化的隱形危機

腦動脈粥樣硬化 - 血管老化的隱形危機

腦動脈粥樣硬化 - 血管老化的隱形危機

在我的門診裡,我有時看見一些看似健康的朋友,平時忙碌、壓力大、三餐不定時,開始出現偶爾頭暈、記憶力變差,甚至早上醒來還是覺得思路不順。。他們總覺得只是太累,休息一下就好。但我心裡很清楚,這些症狀,可能是腦部血管異常的訊號。。

我們的腦血管,並不會一夕之間出事。腦動脈粥樣硬化(cerebral atherosclerosis)就是潛藏在現代人生活中的「慢性地雷」,平時沒聲沒息,一旦爆發,可能是中風、失智,甚至成為人生轉折的關鍵點。

 

血管的鏽蝕,是從日常習慣開始的

很多人以為血管老化只是年紀到了的自然現象,其實不然。研究早已證實,血管的退化從年輕就悄悄展開。長期的高血壓、血糖過高、熬夜、缺乏運動,會像鐵鏽一樣,一層層侵蝕原本光滑的血管內壁。

當低密度脂蛋白(LDL,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鑽進受損的內皮細胞,開始堆積,免疫系統為了清除它,反而引起更多的發炎反應。這些反應會讓血管壁變厚、變脆,最後形成斑塊。這些「斑塊」就像計時炸彈,一旦破裂,血流立刻被阻斷,那就是中風。

從細胞的角度看,這是一場慢性發炎的戰爭。每天的壓力、空汙、油炸食物,都會製造過多的活性氧(ROS),像無形火花持續燒著血管。一旦抗氧化防線崩潰,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就開始失衡,一氧化氮(NO)產量下降,血管無法正常放鬆,血流也就越來越不順。

 

腦血管老化,其實看得見、感覺得到

腦血管不會突然壞,而是慢慢「變老」。這篇研究說得很清楚,最初是血管內皮受損,接著脂肪堆積、發炎細胞聚集、氧化壓力升高,最後形成不穩定斑塊。一旦破裂,就是腦中風。

但這些過程,身體其實早就發出警訊。是不是曾經早上醒來常頭暈?下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比以前差?晚上睡得淺、容易醒?這些都可能是腦部微血管老化、血流變差的表現。不是單純的「老」,而是血管在退化。

 

基因決定起點,生活決定方向

我常說,基因不是命運,但它像是人生地圖,讓我們提早知道哪裡有坑洞。這篇研究提到幾個和腦血管硬化高度相關的基因:像 APOE4、RNF213、NTNG1 和 CYP2C19。

APOE4 是我們熟悉的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基因,但它同時也會讓血脂代謝變差,容易堆積脂肪在血管裡;RNF213 是亞洲人常見的風險基因,特別容易造成腦內動脈狹窄;而 CYP2C19 會影響對抗血小板藥物的反應,甚至有人吃了藥卻沒有效果。

這些資訊並不是用來嚇自己,而是讓我們提早啟動「預防模式」。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朋友,更應該及早調整飲食、運動習慣,並定期追蹤血壓與血脂。這,才是真正的「基因轉運」。

 

我建議的生活對策:讓腦血管重新年輕起來

根據這篇研究,我建議每一位想守住腦袋清楚的朋友,可以從這些地方開始做起:

穩血壓、控血脂,是基本功
每天早晚量血壓,注意是否常常波動;抽血檢查時,觀察壞膽固醇(LDL)是否偏高、好膽固醇(HDL)是否偏低。飲食方面,從「三低一高」下手: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維。地中海飲食與 DASH 飲食,是目前對腦血管最有保護力的兩大飲食型態。

睡眠,是最被忽略的血管修復時間
熬夜會讓氧化壓力倍增。我建議:晚上11點前上床、每天固定起床時間、白天曬10分鐘太陽,幫助調節自律神經與恢復血管彈性。

「彩色餐盤」才是抗發炎的秘密武器
紅番茄、紫茄子、綠菠菜、黃南瓜,這些天然食物富含多酚與抗氧化成分,有助減少血管發炎。吃得多彩,血管就不沉重。

顧腸道,也是在顧腦血管
腸道產生的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會促進血管發炎。我建議每天吃點益生菌與益生元,像是無糖優格、香蕉、燕麥、蒜頭,養好腸道菌,就能同步保護腦袋。

運動,是最平價又有效的處方籤
每天快走30分鐘,或每週三次有氧加上阻力運動,能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修復神經、提升認知。當血流通暢,思緒也自然清明。

 

不是延命而已,而是延長每一天的清醒與記得

這篇綜論提醒我們,腦動脈粥樣硬化不是命中註定,而是可以透過生活方式逆轉的進程。真正的健康,不只是活得久,而是活得清楚、記得住、腦袋清爽。

如果最近常感到記憶力下滑,不要只把它歸咎給年齡。那可能是血管在告訴您:是時候改變生活節奏,為大腦除鏽,讓它重新發光。

參考資料: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Journal of Inflammation, 2025.
https://journal-inflamm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50-025-00465-7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