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性進食可能才是吃不飽、瘦不下來的關鍵

情緒性進食可能才是吃不飽、瘦不下來的關鍵

情緒性進食可能才是吃不飽、瘦不下來的關鍵

情緒性進食可能才是吃不飽、瘦不下來的關鍵

當壓力大、心情低落、孤單難受的時候,最常發生的,不是想哭,反而是想吃。這種現象,其實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叫做「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 - 是我們身體與大腦聯手演出的「情緒轉移秀」。很多人一直以為自己意志力太差,總是嘴饞、忍不住吃,但其實,吃進去的不只是食物,而是情緒。

 

壓力來的時候,您真的餓嗎?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控制力太差?怎麼每次心煩就想吃甜的、炸的?」我會回答說:「您不是沒控制力,是身體太聰明,大腦早就學會怎麼用食物來讓情緒暫時舒服一下。」

當我們感受到壓力、無聊、焦慮、挫敗時,大腦會渴望讓自己「快點好起來」。而甜的、油的、熱的食物,像是炸雞、巧克力、蛋糕,就是最快啟動快樂物質(像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開關。

這不只是「吃爽的」,是神經傳導物質真真切切地在幫助情緒止痛。但問題是 - 止痛效果很短,副作用卻很長。

 

吃完後的罪惡感,才是最難消化的東西

最常見的,就是「邊吃邊懊悔」的模式。吃完冰淇淋、零食,發現體重又上升,然後自責:「我怎麼又破功了?我是不是沒救了?」這種

吃 → 舒服 → 後悔 → 壓力更大 → 又吃

的惡性循環,就像大腦裡的輪胎痕,愈陷愈深。

太多朋友在感情失落、家庭吵架、工作挫折後,不自覺打開零食櫃,一包接一包,吃著吃著眼眶紅了。嘴裡咀嚼的,不只是餅乾,是委屈;不是糖果,是孤單。

這時候,「吃」已經不是補充能量,而是心靈的急救包。

 

肥胖,不是懶惰,是大腦的誤會

我們過去太習慣責備過重者:「一定是吃太多」、「懶得運動」,但研究早已證實,肥胖其實是一種「多因性」的結果,不只是卡路里的問題,更是生理、心理、行為與環境交織而成的現象。

根據2025年發表在《Current Obesity Reports》的研究,情緒性進食與體重上升、焦慮憂鬱之間,存在一個雙向的惡性循環。不只是胖的人才會情緒進食,體重正常的人如果長期用「吃」來處理情緒,也會慢慢走向代謝失衡的方向。

 

「先問心,再吃飯」 - 打破吃情緒的習慣,從這幾步開始

我建議做以下這幾個小練習,每一個都可以是您生活中的轉捩點:

先停下來,問自己一句話:「我現在是真的餓,還是只是心情不好?」這一問,是覺察的開始。當您察覺到「其實是情緒在作怪」,您就有機會打斷慣性。

準備「非食物」的情緒出口

走出門吹個風、聽音樂、寫日記、看本書、做點手作、打給一個可以說心事的朋友。這些看似簡單的事,其實都是轉移情緒的好工具。

練習「正念進食」

很多人吃東西是用「吞」的,其實可以練習用「吃」的方式來照顧身體。慢慢咀嚼,細細感受食物的溫度、口感、味道。這樣吃,更容易在適量時感到滿足,也能聽到「夠了」的聲音。

找到一個「懂您的人」一起面對

孤單,是情緒性進食最強大的催化劑。不要獨自硬撐,找個能理解您的家人、朋友或專業醫師,說出心裡的苦,往往比一整包洋芋片來得更有療效。

 

從懊悔的進食,轉成有意識的照顧

情緒性進食不是錯,我們可以用更溫柔的方式回應它,而不是用罪惡感把自己打垮。從今天起,不要只問「怎麼瘦下來」,而是先問問自己:「我心裡的餓,該怎麼被好好安慰?」

這才是真正改變的起點。

參考資料:
Emotional Eating and Obesity: An Update and New Insights.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202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679-025-00661-9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