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永遠是預防重於治療

骨質疏鬆永遠是預防重於治療

骨質疏鬆永遠是預防重於治療

骨質疏鬆永遠是預防重於治療

我有時在診間看到一些朋友是因為「跌倒骨折」才發現,原來骨質早就慢慢流失了好幾年,只是一直沒注意,直到有一天真的骨頭斷了、身高變矮了、駝背了,才驚覺:「怎麼會變這樣?」

其實,骨頭的健康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要預防骨質疏鬆,掌握最新資訊真的很重要。更新到2025年,骨質疏鬆的治療已經走進全新的世代,不只藥物選擇更多,也帶來了全新的觀念。但我最想強調的是:您不需要等到骨折發生才開始處理,也不必等醫師開藥單才開始改變。從日常生活就能發現骨頭的蛛絲馬跡,更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的調整,讓骨頭提早「撐起來」、守住健康本錢。

 

骨質疏鬆不是老人的事,是全身的警訊

大家可能以為骨質疏鬆只是「老了才會有」,但研究指出,骨頭其實從三十歲以後就開始偷偷變薄。尤其停經後的女性、長期吃類固醇、或是有甲狀腺、腎臟、腸胃問題的人,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更快。

我們的骨頭就像銀行帳戶,每天都有提款(破骨細胞在吸收),也有存款(造骨細胞在建新骨),但如果長期「支出大於收入」,骨頭自然會變空、變脆,最後一跌就斷。

骨頭其實有在「說話」,只是我們平常聽不懂。像是身高變矮、背微微駝、腰酸背痛變頻繁,這些都可能是骨質在偷偷流失的信號。

 

飲食的驗證 - 鈣質與蛋白質的平衡

研究再次肯定鈣質與維生素D的重要性,但更提醒我們,單靠鈣片並不是萬靈丹。高鹽飲食會增加鈣流失,含糖飲料也會干擾骨頭的鈣化。觀察自己的飲食,如果經常外食、愛喝手搖飲,就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提款」骨庫。

蛋白質是造骨細胞的建材,攝取不足會讓骨生成速度減慢。每天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例如豆類、魚、蛋、乳製品),搭配綠色蔬菜和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是最實際的守護骨本方式。

 

運動的觀察 - 骨頭需要重量的刺激

研究證實,負重與阻力運動能活化骨細胞的Wnt訊號路徑,就像在骨頭上打開一個「建造」開關。您可以觀察到,經常做快走、慢跑、深蹲、舉啞鈴的人,肌肉與骨質都更結實,跌倒時也比較不容易骨折。相反地,長時間久坐的人,即使有補充鈣片,骨密度仍然持續下降。

我建議每天至少30分鐘的負重運動,像是走路、爬樓梯、彈力帶訓練,並加入每週2到3次的阻力訓練,哪怕是簡單的深蹲與伏地挺身,都能對骨頭產生有效刺激。

另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營養重點 : 蛋白質!我們造骨細胞就像「工人」,需要原料才能蓋新房子,而蛋白質就是蓋骨頭的磚頭。如果平常吃太少肉、豆類或乳製品,那骨頭根本沒有建材可用。一天三餐記得補充高品質蛋白,早餐加顆蛋、午餐來份豆腐、晚餐有條魚,這樣骨頭才有能量「翻新」。

 

運動不是年輕人才做,骨頭也需要被「搬動」

這篇研究裡也有提到:有氧加上阻力訓練,是刺激骨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知道有些朋友會說:「我膝蓋不好、怕跌倒,不敢動啦!」但我都會鼓勵他們,運動不一定要上健身房,一天走個30分鐘、在家做簡單的深蹲或抬腿,甚至用彈力帶拉一下手臂,其實都對骨頭有幫助。

骨頭是有記憶的,它會回應我們給它的「重量」。越動,它就越願意長密一點;越不動,它就偷懶不想建新骨。簡單說,骨頭就是一個「需要被提醒」的器官。

 

最新的藥物怎麼選?不是貴就是好,而是看您的狀況

這篇研究讓我最感動的是:我們的藥物選擇真的越來越多了。
除了大家熟悉的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RANKL抑制劑(像Denosumab),現在還有一種叫Romosozumab的「雙效藥物」,能同時促進造骨又減少骨吸收,12個月就可以讓骨密度明顯上升、骨折風險大幅下降。但這類藥要特別小心心血管風險,像是最近一年內有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朋友就不適合。

「不是每種藥都適合每個人,要看身體條件、用藥史、骨折風險來判斷。」

更重要的是,藥物只是工具,如果沒有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算吃再貴的藥,也只是治標。

 

多給骨頭一點溫柔的關懷

我們常說「人老骨先老」,但其實不是老才會骨鬆,而是骨鬆讓人老得快。別等到斷了、彎了、倒下了,才開始後悔。

每天早上站直量一下身高,如果發現變矮,就要注意骨密度的狀況。
三餐裡面一定要有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不一定要多,但要每天有。
不要小看散步,尤其是走在戶外曬太陽,不但快樂,也能讓骨頭更健康。
用飲食、運動、好習慣,一點一滴幫骨頭打底,守住未來行走的自由。

參考資料:
Novel therapies in osteoporosis – Clinical update – 2025.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21694225000683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