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不是老化的必然 - 從神經長入椎間盤,到日常修復的轉機

背痛不是老化的必然 - 從神經長入椎間盤,到日常修復的轉機

背痛不是老化的必然 - 從神經長入椎間盤,到日常修復的轉機

背痛不是老化的必然 - 從神經長入椎間盤,到日常修復的轉機
常遇到的問題:「醫師,我是不是閃到腰?是不是老化的關係?」其實,很多人一腰痛就認定是「姿勢不良」或「年紀到了」,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這個答案其實不夠完整。2025年發表在《Bone Research》期刊的一篇綜論,就從細胞、發炎、神經到影像學,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於椎間盤性下背痛的理解。

這篇文章不只是醫學研究,它其實也深深影響我如何在門診裡跟大家聊「背痛」這件事,因為裡面提到的過程,其實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裡。

 

椎間盤退化不是主因,神經長進去才是關鍵

這篇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不是所有的椎間盤退化都會痛,但有些椎間盤,看起來退化不嚴重卻很痛。那到底問題出在哪?

答案在於「神經新生」與「血管長入」。健康的椎間盤中間的髓核是沒有神經與血管的,但當椎間盤退化、細胞壓力變高,細胞會釋放像神經生長因子(NGF)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這類的分子,吸引神經纖維與血管長進來。一旦神經長進去,這些神經末梢就會開始對內部變化變得非常敏感,甚至被發炎因子持續刺激,進入一種「神經過敏化」的狀態。

您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腰痛不是一個點,而是一片「放射出去的痛」,甚至連坐下來、彎個腰、提個東西都會引發疼痛,這些都可能是神經已經「住進去」的表現。

 

疼痛,其實是一場慢性的發炎反應

研究中提到,椎間盤退化時,不只是結構改變,更伴隨著慢性發炎。像是白介素一型(IL-1β)、腫瘤壞死因子這些發炎因子會讓基質流失、細胞壓力上升、椎間盤乾掉又變硬,導致吸震功能下降、細胞凋亡與酸化環境,進一步加重疼痛。

這種慢性發炎不只藏在椎間盤裡,跟我們的壓力、睡眠、飲食、運動、肥胖都脫不了關係。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全身性與局部性」共同參與的疼痛劇本。

 

在生活中,疼痛其實有跡可循

很多人會說:「我的MRI也沒看到什麼特別嚴重啊,為什麼還這麼痛?」這就是問題的關鍵。研究指出,像MRI影像裡常見的黑椎間盤(black disc)其實不能完全解釋痛的程度。疼痛是來自神經與免疫系統的互動,不是只看結構損傷。

如果您有以下幾種感覺,就要提高警覺:早上起床時特別僵硬、久坐比久站還容易痛、痛會從腰往下擴散到大腿後側、壓力大或睡不好時特別容易痛、痛的位置會變來變去。這些其實都可能是「神經性背痛」的現象。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我建議在生活上如何應用這發現?

從研究中我們知道,疼痛是發炎、神經生長、血管進入與細胞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單靠止痛藥壓下去,而是「回頭修復」整個生理環境,讓疼痛的根源慢慢平息。

第一,請讓您的椎間盤有「呼吸」的時間。如果您常常久坐,建議每30分鐘站起來動一動,讓椎間盤有機會重新吸水與代謝。這就像給它一口新鮮空氣。

第二,練深層核心肌群,像腹橫肌與骨盆底肌,而不是單純的仰臥起坐。因為這些穩定肌群可以讓椎間盤「不用硬撐」,減少過度壓力。

第三,日常飲食要幫身體抗發炎。像是Omega-3脂肪酸、薑黃、橄欖油、多酚類蔬果,都有助於降低發炎因子的表現。也記得要避免加工食品、過量糖分與紅肉,這些都會加劇發炎反應。

第四,維持睡眠與體重穩定。睡不好與肥胖會提升交感神經活性與全身性發炎,這些都會讓疼痛加劇。

第五,如果您知道自己有疼痛敏感體質(例如家族中有人長期背痛、椎間盤退化、容易發炎),建議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基因體質,看看是否有神經傳導與代謝路徑上的特殊變異,如COMT、SOX5這些基因的變化,會讓您對疼痛更敏感,這時生活的調整就更重要。

 

疼痛,是身體的提醒,也是可以逆轉的機會

這篇研究讓我們看見一個全新的角度:原來疼痛並不是單純結構受損,也不是「忍一忍就好」的事。它是一個全身與局部共同運作的結果,是我們身體在提醒我們:「我正在燃燒,請聽見我。」

我們能做的,不是壓制它,而是用日常的選擇,讓它慢慢平靜下來。當您開始改變坐姿、飲食、運動方式與壓力管理,您會發現那個痛其實正在一點一滴地遠離。

參考資料:
What a pain in the back: etiology, diagnosis and future treatment directions for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Bone Research.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3-025-00472-7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