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汙與帕金森氏症的最新關聯,該怎麼在生活中保護自己?

空汙與帕金森氏症的最新關聯,該怎麼在生活中保護自己?

空汙與帕金森氏症的最新關聯,該怎麼在生活中保護自己?

空汙與帕金森氏症的最新關聯,該怎麼在生活中保護自己?

這些年,空氣品質的警報聲似乎越來越頻繁地響起。可怕的是,那些看不見、聞不到的微粒,不僅傷害肺與心臟,更可能正悄悄滲入我們的大腦,催化神經的老化與退化。因為每一次呼吸,進入的不是單純的空氣,而是決定神經命運的隱形微塵。

一篇2024年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析了近2,000位美國退伍軍人的長期資料,驚人地發現:若長期暴露於高濃度的細懸浮微粒(PM2.5)與二氧化氮(NO₂),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會大幅增加。特別是那些症狀發展得比較快、手腳僵硬明顯的亞型,風險上升幅度甚至高達56%。

 

從呼吸開始,空氣汙染怎麼影響大腦?

大家可能會想問:這些污染物怎麼會影響腦呢?答案就在我們身體的「神經免疫防線」。

當我們長期吸入PM2.5與NO₂時,這些微粒會經由肺部進入血液,甚至穿越血腦障壁,直接到達大腦深處。它們會活化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引發慢性神經發炎與氧化壓力,這些正是帕金森氏症中多巴胺神經元退化的關鍵路徑。

此外,污染也會造成粒線體功能失調,讓大腦細胞的能量供應中斷,無法自我修復。而這種長期的微損傷,最後可能就會引爆明顯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基因醫師的提醒 - 有些人更容易中標

更重要的是,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容易受影響。像是帶有GSTM1缺失型、NQO1低活性或SOD2變異的人,因為本身抗氧化能力較弱,更容易在污染下出現神經發炎反應。

有這些基因的人在台灣並不少見,尤其是有帕金森家族史、早發型震顫、或是從事高空汙環境工作者,更需要注意自身的暴露風險與日常防護。

 

生活中的空氣解毒術 - 防毒也養腦,建議這樣做

知道這些污染風險後,我想分享一些具體的生活對策,這些我也會實際建議給我的病人:

選對時間與地點運動
早上7-9點、傍晚5-7點是空氣最髒的時段,建議避開這些時間外出,改在上午10點後或傍晚風大時段運動。地點以公園、河濱、綠地為主,避開馬路邊與車流量大處。

室內空氣也要顧
很多人忽略家裡的空氣品質,尤其是臥室。可以使用具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保持空氣流通。睡眠時正是大腦排毒的關鍵時間,空氣清新能幫助腦部清除毒素。

掌握即時空品,學會自保
建議安裝空氣品質APP,如「空氣盒子」或政府的AQI系統,當PM2.5超標(>35μg/m³)時避免長時間外出,並配戴具防護效果的口罩如N95等級。

 

從飲食開始養腦力,幫神經撐一把傘

除了減少暴露,我們還能從體內強化防禦:

彩虹餐盤是抗氧化的秘密武器
每天攝取五種以上不同顏色的蔬果(紅黃綠橙紫)有助補充天然抗氧化分子,像是花青素、維生素C與E、多酚,這些都能中和污染帶來的自由基。

脂肪的選擇,影響神經的穩定度
橄欖油、亞麻仁油、堅果種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與Omega-3脂肪酸,能幫助神經細胞膜修復,減少發炎。

養好粒線體 - 神經電池要充電
粒線體功能失調,是污染造成神經退化的關鍵之一。我會建議輕度有氧運動、間歇冷熱刺激(像泡腳後洗冷臉)、適度補充輔酶Q10或硫辛酸,這些都有助提升粒線體活性。

規律作息,讓腦排毒系統順利運作
我們的大腦在深睡期啟動「膠狀淋巴系統」進行廢物清除。每晚睡滿7-8小時,維持固定的作息,是最簡單又有效的排毒方式。

 

讓大腦呼吸,也是一種對自己未來的投資

空氣裡的毒,不會馬上讓人倒下,但會悄悄把身體的修復力一點一滴磨掉。尤其對腦部這樣細緻又敏感的器官,更需要提早守護。

老實說,我們無法完全控制外在環境,但可以選擇呼吸什麼樣的生活。讓自己變乾淨,從日常選擇開始。

參考資料:

JAMA Network Open, 2025.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Parkinson Disease Progression Among US Veterans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23518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