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心」 - 心理與心臟的緊密連線

都是「心」 - 心理與心臟的緊密連線

都是「心」 - 心理與心臟的緊密連線

都是「心」 - 心理與心臟的緊密連線

門診裡,我常看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有人因為心臟不舒服來,卻同時抱怨情緒低落、焦慮失眠;也有人因為憂鬱來諮詢,結果血壓早就悄悄升高。這不是巧合,而是身體在提醒我們—心理的「心」和心臟的「心」,其實是一體兩面。

 

大腦和心臟是一條線 不再是兩個世界

我們過去習慣把心臟當成輸送血液的幫浦,把大腦視為掌管情緒與思想的司令台,好像彼此獨立。但2025年發表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綜論告訴我們,大腦、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和心血管系統,其實是同一個團隊。每一次心跳、每一口呼吸,都不只是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大腦和心臟彼此交換訊息的結果。甚至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心臟的收縮與舒張就能改變我們對疼痛、聲音、甚至社交壓力的敏感度。換句話說,心理和心臟的對話,其實正在您每一次心跳之間上演。

 

生活裡的「心」有跡可循

大家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上台演講前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呼吸變快,那就是心理壓力透過心臟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微狀態(micro-state)」和「次狀態(meso-state)」。微狀態可能只維持幾秒鐘,例如突然的驚喜或短暫的疼痛;次狀態可以持續幾小時到幾天,像是考試前的緊張、連續幾天的工作壓力,或女性朋友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起伏,都會同時影響心跳、血壓和情緒。

如果長期壓力得不到舒緩,就可能進入「巨狀態(macro-state)」,像是高血壓、憂鬱症、焦慮症或心臟衰竭,這些長期狀態就像是背景音樂,會限制我們短期的情緒彈性,也讓心臟和大腦越來越難恢復平衡。

女性朋友對這種內外連動一定不陌生。月經不同階段的心跳與情緒起伏,就是心理與心臟同步的最好例子。男性也能從晝夜節律觀察到,早晨血壓通常比晚上高,心率變異度會隨著白天活動而變化。這些細節看似日常,其實都在提醒我們,心理的狀態早已透過心臟被放大呈現。

 

疾病是「心」失衡的結果

高血壓、憂鬱症、焦慮症、心臟衰竭,其實都不是單純的心臟病或心理病,而是兩個「心」長期互相拉扯的結果。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在診斷前幾年,就可能出現幸福感下降和輕度憂鬱;憂鬱症患者即使沒有心臟疾病,也常出現心率變異下降或血壓微升。這些證據都告訴我們,心理的變化會在心臟留下痕跡,而心臟的異常也會反過來影響情緒。

 

讓兩個「心」保持和諧的生活方法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我想給大家幾個最實在的建議,幫助我們同時照顧心理與心臟。
首先,規律運動是最簡單有效的腦–心調節器。每天快走、慢跑、游泳或做瑜伽,都能增加心率變異度,讓自主神經系統更有彈性,也讓心臟更能適應情緒起伏,降低高血壓與憂鬱的風險。
再來,睡眠要規律。長期睡不飽會打亂荷爾蒙分泌,讓壓力反應更難恢復,也會加速心血管老化,讓心理更容易失衡。
第三,深呼吸或冥想。在辦公室小休息或睡前花幾分鐘做深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經(Vagus Nerve),幫助心跳放慢、血壓下降,也能讓情緒回到穩定狀態。當壓力快要爆表時,這些方法真的有效。
最後,善用穿戴式裝置。現在的智慧手錶能測量心率變異、血壓和睡眠品質,幫助我們提早察覺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影響,還沒出現明顯症狀就能開始調整。

 

與自己的兩顆「心」重新連線

我們的身體一直在跟我們說話,只是過去我們太忙而忽略了它的語言。當您開始注意心跳的節奏、呼吸的深淺、睡眠品質和情緒變化,您就已經踏出預防醫學的第一步。健康不是單一器官的戰爭,而是一場心理與心臟的雙向協奏。學會傾聽這兩顆「心」的交響曲,您就能更早發現失衡,也能活得更自在、更長久。

參考資料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5,Brain–body states as a link between cardiovascular and mental health

https://www.cell.com/trends/neurosciences/fulltext/S0166-2236(25)00171-7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