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壞腸道菌暗地在搞怪 – 製造TMAO偷偷傷心又傷腎

原來是壞腸道菌暗地在搞怪 – 製造TMAO偷偷傷心又傷腎

原來是壞腸道菌暗地在搞怪 – 製造TMAO偷偷傷心又傷腎

原來是壞腸道菌暗地在搞怪 – 製造TMAO偷偷傷心又傷腎

大家都知道腸道裡住著很多細菌,但您可能沒想過,它們不是全部都站在我們這一邊。有些是好菌,會幫我們消化、保護腸道;但也有一些「壞腸道菌」,專門趁機搞破壞。最新研究發現,壞菌會把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裡的膽鹼(Choline)、左旋肉鹼(L-carnitine)和甜菜鹼(Betaine)轉換成一種叫三甲胺(TMA)的東西,再送進肝臟變成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這個TMAO不是無害的小分子,它會在血管和腎臟裡堆積,慢慢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臟衰退的風險。

 

吃東西也在餵壞菌

我常聽到病人問我:「醫師,我是不是少吃油就不會得心臟病?」其實重點不只是油,而是您吃的東西到底在「養誰」。紅肉、內臟、蛋黃,這些雖然營養豐富,但同時也是壞菌的最愛。它們吃飽喝足後,產生的副產品就是TMA,最後就變成TMAO,在血液裡亂竄。日子一久,血管容易發炎、阻塞,腎臟功能也會被拖垮。

所以,當您大口咬下一塊牛排或滷大腸時,不只是多了點熱量,還等於是在幫壞菌「加菜」,給它們更多機會搞破壞。

 

TMAO的醫學意義

TMAO不只和心臟病、腎臟病有關,研究還發現它和糖尿病、脂肪肝,甚至大腸癌、肝癌、前列腺癌都有關係。更重要的是,TMAO和大腸息肉的形成也脫不了關係。

大腸息肉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大腸內壁冒出的小凸起,看起來像一顆顆小疣,大多數一開始是良性的,但其中一些會慢慢惡化成大腸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大腸癌是從息肉長出來的」。

而TMAO怎麼扯進來?因為TMAO會引起慢性發炎,刺激大腸黏膜不斷增生,也會打亂腸道菌群的平衡。這樣的環境正好讓息肉更容易形成,甚至一步步變成癌症。換句話說,TMAO不只是血管的敵人,也是在大腸裡推波助瀾的小黑手。臨床上我們也常看到,紅肉、加工肉吃比較多的人,不只心血管問題多,做大腸鏡時也更容易發現息肉,這和TMAO的角色完全符合。

 

我的生活建議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我會建議您在生活裡要有意識地「少餵壞菌,多養好菌」。最重要的,就是從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做起。

首先,調整腸道菌環境才是關鍵。壞腸道菌會把食物轉成有毒的TMAO,所以我們要想辦法養好菌、抑制壞菌。怎麼做呢?就是少吃壞菌愛的食物,多吃好菌需要的纖維和植物性食材。青菜水果、全穀雜糧、發酵食物(像優格、納豆、泡菜)都能幫助好菌茁壯,讓壞菌比較沒有空間搞破壞。

第二,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像牛排、培根、香腸這些東西雖然香噴噴,但卻是壞菌的最愛。蛋白質建議多選魚、雞肉或豆製品來補充。尤其魚雖然含有TMAO,但因為富含Omega-3脂肪酸,對心血管有保護效果,利大於弊,所以吃魚總比大口吃紅肉健康。

第三,調整飲食型態。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很適合台灣人參考:大量青菜水果、全穀雜糧、堅果、橄欖油,再搭配適量魚肉,紅肉盡量少。研究已經證實,這樣的飲食能降低血液裡的TMAO,也能幫助好菌壯大。

第四,善用天然保護傘。有些食材本身就能幫助我們抑制壞菌,例如大蒜裡的大蒜素、葡萄皮和紅酒中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薑黃素(Curcumin)、莓果類的多酚,這些都能調整腸道菌群,減少TMA的生成。不用特地花大錢買昂貴的保健品,平常煮菜多放些蒜頭,或者飯後吃些莓果,就能默默保護自己。

第五,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快走或騎腳踏車,每週幾次簡單的肌力運動,就能幫助降低血液中的TMAO。我在臨床上觀察到,肯運動的病人,血糖、血壓、膽固醇控制得比只靠藥物的人漂亮許多。

最後,定期檢查不能少。如果您本身有大腸息肉,或家裡有人得過大腸癌,更要小心。除了飲食和運動,記得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早一點把息肉處理掉,才能降低大腸癌風險。

這些看起來只是小小的生活習慣,但其實正是最有效的防癌、防病方法。每天少一口紅肉、多一把青菜,配上一點運動和規律檢查,累積起來就是守護健康最實在的關鍵。

 

健康是每天的小選擇

寫到這裡,我想跟大家說,健康不是靠一次大改造,而是靠每天的累積。您每天的飲食,是在餵養好菌,還是壞菌?壞菌會製造TMAO,偷走您的心腎健康;但如果您願意少紅肉、多蔬果、聰明吃魚、規律運動,就是在幫好菌加油打氣。健康,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每天小小選擇的累積。

參考資料
Trimethylamine-N-oxide formation, the bacterial taxa involved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human body. Annals of Medicine.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7853890.2025.2525403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