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鹼 - 餐桌上的小營養素竟是免疫力的關鍵

膽鹼 - 餐桌上的小營養素竟是免疫力的關鍵

膽鹼 - 餐桌上的小營養素竟是免疫力的關鍵

膽鹼 - 餐桌上的小營養素竟是免疫力的關鍵

很多人問我:「怎樣吃才真的能調好免疫力?」這個問題很實在,2025年到一篇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的綜論,提醒大家平常很少注意到的「膽鹼」(Choline),竟然對免疫系統有這麼大的影響,每天餐桌上有沒有吃到足夠的膽鹼,可能會決定身體的防線穩不穩。

 

小分子 大功用

講到增強免疫力,大家想到的多半是維生素C、D、蛋白質或Omega-3,幾乎沒人會提到膽鹼。但膽鹼其實三種身分合一。它是細胞膜裡最重要的磷脂酰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也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來源,還能變成甜菜鹼(Betaine),參與基因開關的甲基化反應。簡單說,膽鹼就像是建材、快遞員兼調音師,缺一不可。

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像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在遇到病菌時,會拼命吸膽鹼來製造細胞激素。如果膽鹼不夠,這些細胞就打不出免疫武器TNF-α、IL-6這些重要的「火力」,等於軍隊沒有彈藥,戰鬥力當然減弱。

 

人生不同階段 需求不一樣

膽鹼需求會隨著年紀不同而改變。舉個例子,懷孕時,媽媽體內的膽鹼會大量送到胎兒身上,幫助腦袋跟免疫系統發育。如果孕期膽鹼不足,寶寶比較容易出現神經管缺陷或記憶發展不好。

再來就是停經後的女性。因為雌激素下降,身體自己合成膽鹼的能力減弱,如果飲食中又沒補足,就很容易出現脂肪肝或肝纖維化。研究也發現,膽鹼不足的停經女性,肝臟惡化的速度比男性還快。這提醒我們,不同時期要調整飲食,千萬不能忽略。

 

和常見疾病的關聯

膽鹼還牽扯到很多常見的慢性病。腸道菌會把膽鹼代謝成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這東西跟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不過,膽鹼本身以及甜菜鹼卻能降低發炎、改善脂肪肝、糖尿病,甚至還能保護大腦。

另外,在氣喘病人身上,補充膽鹼六個月之後,不只症狀變輕,發炎指標也下降。膽鹼本身還是肺部表面活性物質的成分,幫助呼吸道維持正常。這些都顯示,膽鹼不只是「營養補充」,它還有治療潛力。

 

給大家的建議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想問:「那我平常到底該怎麼吃?」根據研究,我會建議幾件事。

第一,蛋黃是好食物。很多人怕膽固醇不敢吃蛋黃,其實蛋黃是膽鹼最好的來源之一。沒有特殊禁忌的話,一週吃幾次全蛋,對健康是加分的。

第二,飲食要多樣化。除了蛋,魚肉、黃豆製品、堅果也都有膽鹼。別光靠補充劑,最好從天然食物來。

第三,孕婦和停經後女性特別要注意。如果飲食真的不夠,可以和醫師討論要不要額外補充。

第四,記得顧好腸道菌。膽鹼代謝會受腸道菌影響,腸道菌不平衡就可能產生過多TMAO,增加心臟風險。高纖蔬菜和發酵食品,都是幫腸道加分的好選擇。

 

健康就是每天的選擇

「健康不是偶然,而是每天餐桌上的小小決定。」膽鹼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您願意在早餐裡放一顆蛋、午餐裡加點豆類或堅果,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可能就是在默默強化您的免疫力。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您在下次準備餐點時,多想起膽鹼這個「隱形營養素」。因為真正守護健康的,往往不是我們以為的大補丸,而是那些日常裡小小卻持續的選擇。

參考資料
Choline in immunity: a key regulator of immune cell activation and function.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immunology/articles/10.3389/fimmu.2025.1617077/ful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