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的好菌別急著洗掉 – 維持細菌平衡才能守護健康

皮膚的好菌別急著洗掉 – 維持細菌平衡才能守護健康

皮膚的好菌別急著洗掉 – 維持細菌平衡才能守護健康

皮膚的好菌別急著洗掉 – 維持細菌平衡才能守護健康

有時候, 當我在診間跟患者聊皮膚問題時, 他們會很直覺地說:「張醫師, 我是不是要多清潔臉, 把皮膚上的細菌都洗掉?」
我總會微笑著說,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皮膚上的微生物, 包括細菌、真菌、病毒, 還有一些微小的蟎類, 並不是單純全都是「骯髒」或「有害」, 它們更像是守在皮膚上的鄰居。有的會幫忙防禦病原菌, 有的會調節免疫系統, 還有的會參與皮膚屏障的修復。這個龐大的社區, 就叫做皮膚微生物組(skin microbiome)。

 

微生物社區的黃金平衡
健康的皮膚微生物組, 像是一個治安良好的社區, 各種居民各司其職, 互相牽制又互相幫忙。例如, 表皮葡萄球菌可以促進神經醯胺(ceramides)生成, 幫助皮膚保濕; 痤瘡桿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 讓皮膚維持微酸環境, 減少壞菌定殖。當這個平衡存在時, 皮膚看起來就會穩定、少發炎, 修復能力也好。

 

當社區失序 - 皮膚疾病的根源之一
可是一旦平衡被打破, 問題就來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會出現大量金黃色葡萄球菌, 讓皮膚防禦力下降, 屏障變脆弱, 更容易紅腫癢。痤瘡並不是單純的痤瘡桿菌太多, 而是特定菌株在皮脂和免疫反應的交互作用下, 讓毛囊環境變得更容易發炎。牛皮癬、化膿性汗腺炎、魚鱗癬、酒糟, 甚至皮膚癌, 都能在皮膚微生物組中找到共同的變化: 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多, 或菌種開始分泌更多破壞屏障的酶。

 

生活裡的微生物養成術
我常跟患者說, 想要讓皮膚好, 不一定要靠一堆昂貴的保養品, 反而是要先照顧好皮膚微生物的家。
第一, 不要過度清潔。一天洗兩次臉, 用溫和、pH接近皮膚的清潔品, 就足夠。過度使用高酒精或強抗菌的清潔液, 會把好菌壞菌一起清掉。
第二, 幫好菌「加菜」。選擇含有益生元、神經醯胺或天然保濕因子的乳液, 等於在皮膚表面設宴, 讓好菌有力氣保護您。
第三, 減少破壞屏障的行為, 像是長時間泡高溫熱水、頻繁去角質、過度使用化學酸, 都會讓角質層變薄, 好菌無處棲息。
第四, 除非必要, 避免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抗真菌藥, 因為這會讓微生物組的生態失衡, 甚至引來耐藥菌。

 

新一代的皮膚護理觀念
保養皮膚的觀念及技術一直在調整改進。未來, 我們可能會用活菌乳液、益生菌貼片, 甚至專為特定皮膚疾病設計的工程菌, 來替代部分傳統治療。這些方法能精準地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 同時加強免疫與修復能力, 減少副作用。這已經不只是保養的範疇, 而是醫療與日常的結合。

 

由內而外的健康連結
皮膚微生物組不只是「皮膚的事」。它和全身免疫、飲食、睡眠、壓力都有關。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少吃精製糖與加工食品、適度曬太陽、維持運動習慣, 都能幫助皮膚裡的好菌穩定發揮功能。當我們從生活上養好菌, 皮膚健康就不再只是外表看起來光滑, 而是真正從裡到外都穩定有韌性。

保養皮膚, 不是「殺掉壞菌」那麼簡單, 而是「養好菌」的長期功課。當您願意給皮膚微生物一個安穩的家, 它們就會用健康、穩定、少發炎的皮膚回報您。

 

參考資料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5,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from metagenomes to therapeutic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9-025-01211-9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