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後肌肉酸痛怎麼修復 - 科學認證有效的方法

運動後肌肉酸痛怎麼修復 - 科學認證有效的方法

運動後肌肉酸痛怎麼修復 - 科學認證有效的方法

運動後肌肉酸痛怎麼修復 - 科學認證有效的方法

很多人運動後都會遇到這個煩惱:「昨天去打球、跑步,今天全身痠到不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點恢復?」

如果是有明顯受傷或扭拉傷,一般建議先冰敷來減少出血和腫脹,等到急性期過後再熱敷促進修復; 但對於這種單純的運動後痠痛,到底有沒有科學認證的方法可以更快恢復呢? 這種酸痛和腫脹,其實不只是運動員的日常,也是我們每一個喜歡動一動的人都可能遇到的狀況。

2025年發表在國際期刊 Sports Medicine 的一篇最新研究,就針對冷療、熱療、交替冷熱療和低氧療法做了完整整理,讓我們可以用更科學的方式,在生活中找到幫助身體修復的小撇步。

 

熱療 - 溫暖的泡湯其實很科學

對台灣人來說,泡湯幾乎是冬天的幸福儀式,但您知道嗎,這不只是舒服,還很有醫學根據。研究指出,運動後泡在超過攝氏38度左右的熱水裡,血管會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氧氣和營養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快速送到肌肉,同時幫忙把代謝廢物帶走。

更厲害的是,熱療還能啟動一種叫做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的保護機制,它能減少發炎、降低氧化壓力,讓肌肉修復速度更快。我常跟病人說,運動後如果有時間,泡個40度的熱水澡或去泡湯15到20分鐘,不只是放鬆,也是在偷偷幫身體進行「細胞大掃除」。

 

冷療 - 冰鎮酸痛但要拿捏分寸

冷療大家也不陌生,冰敷、冷水浴,甚至高科技的冷凍艙,運動員很愛用。科學證據顯示,大約攝氏10度的冷水,至少要浸泡10到11分鐘,才能有效減少肌肉發炎、舒緩腫脹。

不過研究也發現,冷療並不是越冰越好,尤其是當肌肉受傷比較嚴重時,過度降溫可能會延緩壞死組織清除,甚至減少衛星細胞(satellite cells)的活化,反而影響長期修復。如果只是小小的痠痛或輕微拉傷,冷療可以短時間使用,但如果是明顯的拉傷或腫脹,就要更小心冰敷的時間和頻率。

 

交替冷熱療 - 血管的伸展操

交替冷熱療(contrast therapy)聽起來像是運動員專屬,但其實在家也能試試。研究發現,在熱水和冷水之間來回浸泡,能讓血管一收一放,加速血液循環,幫助減少腫脹和僵硬,也能舒緩肌肉痙攣。熱水2分鐘、冷水1分鐘,重複三到四輪,那種血液「在跳舞」的暢快感,真的很有感。對於長時間運動後小腿或大腿腫脹的人,這個方法尤其有效。

 

低氧療法 - 缺氧的小驚喜

低氧療法(hypoxia therapy)聽起來有點專業,但概念其實就像爬高山。研究指出,短時間的間歇性缺氧,可以啟動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促進新肌纖維生成,減少纖維化,同時降低發炎。

雖然一般人不一定能直接做專業的低氧療程,但平地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像是衝刺跑或間歇跳繩,也能製造短暫缺氧,達到類似的修復效果。對常去爬山或健行的朋友來說,也許您已經不知不覺在享受低氧的好處了,只是沒有特別注意而已。

 

24小時冰敷後改熱敷 - 臨床經驗的小提醒

很多人會問:「是不是受傷的前24小時要冰敷,之後改熱敷?」這個說法在臨床上確實有它的道理。若是急性扭傷、拉傷或撞擊,剛發生的24小時內,組織內正在出血、發炎,這時候冰敷能幫助血管收縮,減少腫脹與疼痛,降低初期發炎反應。過了24小時,出血期已經結束,腫脹和疼痛慢慢穩定下來,就可以改成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代謝廢物,讓僵硬的肌肉更快放鬆。

但如果只是一般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也就是沒有明顯的拉傷或出血,其實不需要硬性遵守「先冰後熱」。根據 Sports Medicine 的最新研究,熱療在促進血流、啟動熱休克蛋白、加速修復方面,比冷療更能幫助恢復功能。冷療則比較適合在運動後立即用來舒緩腫脹或疼痛,尤其是強度很高、肌肉有輕微損傷時。

 

聆聽自己的身體,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運動讓我們變強壯,但真正的成長其實藏在修復裡。冷療、熱療、交替療法、低氧療法,就像四把不同的鑰匙,幫我們打開身體恢復的大門。重點不在於越冷越好、越熱越快,而是懂得聆聽自己的身體,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當我們願意善待身體,每一次運動,都不只是挑戰肌肉,更是一場和健康的溫柔對話。

參考資料
Sports Medicine 2025 - Isolated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Cold,Heat and Hypoxia Therapies on Muscle Recovery Following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279-025-02300-8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