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瑜伽.. 「主動身心運動療法」讓關節不再卡卡,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感一起提升

太極、瑜伽..  「主動身心運動療法」讓關節不再卡卡,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感一起提升

太極、瑜伽.. 「主動身心運動療法」讓關節不再卡卡,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感一起提升

太極、瑜伽..  「主動身心運動療法」讓關節不再卡卡,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感一起提升

每天早上,公園裡總有人隨著音樂緩緩起手、轉腰、沉肩,那份專注和平靜,看起來像養生,其實背後有紮實的醫學證據。這類「主動身心運動療法」(Active Mind-Body Movement Therapies),包括太極、八段錦、易筋經或瑜伽等,這些公園裡的慢動作,其實很有科學,不只是舒展筋骨,經過科學認證,它們真的能幫我們對抗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不是老了就一定得忍
骨關節炎是很多人上了年紀後的共同經驗 : 膝蓋痛、早上起來動不了、久坐後一站起來卡到像機器生鏽。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受它困擾。藥物能暫時止痛,但長期吃傷胃、傷腎;手術雖能解決嚴重問題,卻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那怎麼辦?我們需要一種安全、能天天做、還能照顧到心情的方式。

 

這種運動,慢才是關鍵
不同於快走或重訓,這類運動強調「動作+呼吸+專注」的結合。動作慢,卻能讓全身肌肉、關節和神經系統協同工作。它的強度不高、衝擊小,非常適合膝蓋、髖關節、踝關節有退化的人。重點是,做的時候心也會靜下來,壓力跟著下降。

 

醫學證據,真的有效
2025年發表在《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的研究,整理了27項隨機對照試驗,共1,781位患者。結果很清楚:和沒做這些運動的人比,參與者的疼痛減輕、僵硬感降低、走路與日常動作都變得更輕鬆,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太極在止痛與功能改善上效果最好;瑜伽在增加關節柔軟度上很有優勢。

 

三個月,關節跟心情都會回饋
這不是「一次見效」的神奇運動,而是「養出來的改變」。研究發現,連續練滿12週以上,效果會更明顯。三個月後,平均疼痛程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走路、上下樓梯不再一踏就皺眉;早上起床或久坐後,那種卡卡的僵硬感減輕,動作順暢很多;日常活動能力上升,去菜市場、跟朋友散步都更自在。更重要的是,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感一起提升,心情穩定了,面對疼痛的耐受度也高了。

 

低衝擊,全身參與才耐久
骨關節炎患者如果硬碰硬去跑步、跳繩,關節只會更吃不消。低衝擊、全身協調的運動,既能練肌力和平衡,又不會過度磨損關節,才是長久之計。

 

治癒的不只是關節,還有心
長期疼痛不只影響行動,還會悄悄磨掉心情。這類運動的慢節奏和專注,能調節自律神經、提升迷走神經活性,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下降。我們不只是動了身體,也讓心情獲得放鬆。

 

挑一個自己愛的版本,給關節一點溫柔
太極的動作能增肌及心肺調節;八段錦動作簡單容易上手,瑜伽的伸展對柔軟度提升明顯。挑一種自己喜歡、能持續的方式,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我們或家人有骨關節炎,不妨從每週2到3次、每次30到60分鐘開始。找個舒服的地方,穿輕鬆的衣服,專注在呼吸和動作,不求快、不求力,讓這段時間成為身心的療癒時光。三個月後,關節和心情會用改變告訴我們值得。

參考文獻
Effect of active mind-body movement therapies on older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ublic-health/articles/10.3389/fpubh.2025.1616053/ful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