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多災難新聞,為什麼不止是心裡,連身體都覺得累?

看太多災難新聞,為什麼不止是心裡,連身體都覺得累?

看太多災難新聞,為什麼不止是心裡,連身體都覺得累?

看太多災難新聞,為什麼不止是心裡,連身體都覺得累?
最近天災人禍的新聞特別多,從氣候異常、洪水、地震,到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不少人都說:「每天看新聞看到心很悶,連身體都不舒服。」其實,這種身心連動的感覺,不只是心理層面的焦慮,身體真的有在回應我們的「情緒與感知」。

這不只是感覺,而是科學。2025年《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揭開了一個我們早就隱隱察覺、但從未被證實的真相:我們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真的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

 

大腦不是旁觀者,它是免疫系統的指揮官
研究中,科學家請受試者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畫面中出現一個臉色蒼白、咳嗽的「虛擬感染者」,慢慢靠近觀者。結果發現,即使只是模擬情境,大腦卻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與感知威脅有關的區域,像是前額葉、頂葉與島葉。

不只這樣,大腦還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通知免疫系統準備作戰,讓血液中的先天免疫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變得活躍,就像真的碰到了病毒。也就是說,光是「覺得有危險」,身體就會開始對抗了。

 

我們看到的畫面,是身體的劇本;我們的感覺,是免疫系統的節奏
這樣的發現,讓人震撼又有點感動。原來,我們的身體不是等病來了才行動,而是早就「看氣氛行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長期處在災難新聞、疫情焦慮或職場壓力中,即使沒有感冒、沒有病毒,身體還是覺得累、發炎、免疫力下降。

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以為「真的要開戰了」,它日夜守著我們的情緒、影像與環境,一旦感覺不妙,就馬上備戰。但如果這場戰爭遲遲沒發生,長期的備戰狀態反而會讓身體耗損、失衡,進而引起慢性疲憊、過敏、甚至情緒低落。

 

不是「想太多會生病」,而是「感知會調動免疫」
這篇研究不是在怪我們太敏感,而是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健康,是從感官與情緒開始的。我們的大腦,會根據「看到什麼、感覺什麼」來決定是否發出身體的行動指令。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主動去設計自己的心理環境,讓大腦知道:「現在,沒那麼危險了。」

 

從生活中開始,為大腦裝一扇窗,讓身體學會放鬆
日常生活裡,我們能做的,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為自己創造一個更有彈性的心理空間。像是:

  • 減少每天反覆觀看讓人焦慮或憤怒的新聞
  • 有意識地安排一段「無訊息時段」,讓腦袋與免疫系統都休息
  • 選擇接觸一些帶來溫暖、希望、安定感的影像或故事
  • 練習正念、呼吸、冥想,幫助身體「降速」回到平衡
  • 多花點時間與安心的人相處,或走進自然、看雲、聽雨

這些行動看似微小,但背後其實是在重新設定我們的「神經-免疫系統」。因為大腦會相信您看到的世界,而身體會聽從大腦的指令。

 

心理健康,就是免疫系統的防火牆
從這篇研究,我們學到一件事:健康,不是只靠吃得好、睡得夠,而是心理和免疫一起守住的堡壘。如果我們心裡住著太多恐懼與焦慮,那身體就會活在「準備要打仗」的假想中。而當我們願意為自己打造一個內在的安全屋,大腦和身體就會一起鬆一口氣。

這也讓人更理解,有些人雖然飲食正常、作息規律,卻常常生病或覺得累,那也許不是身體哪裡出問題,而是心裡一直處在「感知的危機中」。

 

告訴身體 「可以放心了」
從今天起,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每天看進眼裡的,是希望,還是恐懼?」這不只是情緒的選擇,而是身體健康的開關。

每個人都值得處在一個更穩定、更安心的身心狀態。而這份健康,不需要等疾病來臨才去追求,而是可以從每天選擇「看到什麼、感覺什麼」開始,慢慢養成。

為大腦換一扇風景,也為身體鋪一條更溫柔的免疫之路。

參考資料
Neural anticipation of virtual infection triggers an immune response. Nature Neuroscienc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5-02008-y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