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鬆掉,人就老得快 – 如何顧好我們的骨本 ?

骨頭鬆掉,人就老得快 – 如何顧好我們的骨本 ?

骨頭鬆掉,人就老得快 – 如何顧好我們的骨本 ?

骨頭鬆掉,人就老得快 – 如何顧好我們的骨本 ?

我們總以為,老化是從皺紋開始,從白頭髮開始,但其實,最早察覺到我們「變老」的,不是臉,常常是骨頭。

骨質疏鬆這個詞,似乎不大會讓人重視,聽起來總讓人覺得是「別人家的事」,離自己還遠得很。但現實中,故事常常是這樣展開的:一位看起來還算硬朗的阿姨,只是下樓梯時踩空,髖骨就斷了;鄰居的阿伯,半夜起身上廁所,一跤摔下去,從此不敢再一個人出門。那時我們才驚覺,骨頭其實撐很久了,它只是太安靜了,沒讓我們聽見它的求救聲。

 

不是變老才骨折,是骨折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這些年,我在診間聽到太多這樣的經歷。人們總說:「只是跌倒一下,怎麼骨頭會碎得這麼嚴重?」但根據《BMJ》2025年的文章指出,一旦髖骨骨折,第一年內的死亡率就高達20%,而且接下來兩年內再次骨折的機率會飆到86%。這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重要訊號 - 骨頭其實早就開始出問題,只是我們沒及早處理,它才用最嚴重的方式提醒我們。

 

糖尿病、肌少症、減重手術 - 骨頭最怕的是「您看不見的事」

許多人會說:「我又沒什麼大病,應該沒骨鬆吧?」但其實有些風險,是看不出來的。像是第二型糖尿病,會破壞骨頭的微結構,即使骨密度看起來不差,骨頭仍然很脆。肌少症更是骨質疏鬆的好朋友 - 肌肉力量下降,平衡感變差,跌倒一來,骨頭撐不住就斷了。

而有做過胃繞道手術的人也得特別注意,因為營養吸收差,骨頭沒料可以補,會變得更薄更脆。

這些都是外表看不出來,但骨頭自己知道的風險。

 

不是只補鈣就好,而是整套「骨本生活」要一起來

很多人一聽到骨鬆,就開始喝牛奶、買鈣片,但骨頭真正需要的,不只是鈣而已。骨頭要的,是整套生活方式的支持。

運動,就是最直接、最自然的「造骨療法」。尤其是抗阻運動,像是深蹲、拉彈力帶、站立平衡訓練,每週做2-3次、持續3個月以上,骨密度真的會變好,跌倒的風險也會下降。這不只對骨頭好,更是為了讓我們「走得穩、跌不倒」。

營養方面,鈣與維生素D是基本功,每天1000-1200毫克的鈣、800-1000 IU的維生素D,對骨骼維護非常關鍵。而被大家忽略的蛋白質,其實才是打造骨架的重要工人。65歲以上的朋友,最好每天每公斤體重吃進超過1公克的蛋白質,讓肌肉與骨頭都有材料可以修補與強化。

 

骨折後的「黃金兩年」,千萬別放過

研究告訴我們,骨折後的頭兩年,是再骨折的「高風險期」。但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六成的病人在骨折後,沒有接受過骨質疏鬆的治療。這不是醫療做不到,而是我們都低估了這段時間的重要性。

如果能在骨折手術後就開始好好安排骨質檢查、補充營養、啟動運動計劃與藥物治療,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這段時間就像是「骨頭的第二次機會」,我們要好好把握,不要等第二次骨折發生,才後悔第一次沒好好處理。

 

藥不是人人都該從「最溫和的」開始,而是從「最需要的」出發

以前我們都從比較保守的抗吸收藥開始,但現在研究已經發現,對於骨折風險很高的人,應該反過來操作 - 先讓骨頭衝一波密度,再來鞏固。也就是說,應該優先使用「造骨藥物」,像是 Romosozumab、Teriparatide、Abaloparatide,先刺激骨頭長起來,之後再用抗吸收藥來幫骨頭「鎖住成果」,這樣骨折風險下降得更快、效果更持久。

而且現在這些藥物的效果,不只停留在骨頭本身。像常用的 Denosumab,就是一種每六個月打一針的抗吸收藥,不只可以幫助增加骨密度,還有研究發現,它可能讓身體的胰島素反應變得更好,甚至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機率。

另外一種常見的靜脈注射藥物 Zoledronate,除了強化骨頭,還被發現有「清除老化細胞」的潛力,甚至在一些癌症或動脈硬化的研究裡,也看見了希望的訊號。

這些新一代的骨鬆藥,不只是為了防止骨折,更可能成為我們延緩老化、強化全身代謝的關鍵幫手。只要用得對、時機對,骨頭可以變年輕,身體也會更穩更有力。

 

骨頭撐得住,人生就站得穩

骨質疏鬆不是年紀的問題,而是生活選擇累積出來的結果。我們怎麼吃、怎麼動、怎麼管理血糖和壓力,會一點一滴寫進骨頭的健康裡。

我們常聽人說:「老了就會骨質疏鬆」,但我更想說:「不照顧骨頭的人,才會提早老。」,因為真正厲害的養生,不只是「看起來年輕」,而是「骨頭還年輕」。

參考資料: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BMJ, 2025,

https://www.bmj.com/content/390/bmj-2024-081250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