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是我不想努力,是大腦叫我「躺平」 - 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療癒壓力

原來不是我不想努力,是大腦叫我「躺平」 - 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療癒壓力

原來不是我不想努力,是大腦叫我「躺平」 - 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療癒壓力

原來不是我不想努力,是大腦叫我「躺平」 - 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療癒壓力

 很多人在生活的某個時刻,都有過這種經驗:醒來盯著天花板,腦中知道今天很多事要做,但身體就是起不來。
不是懶、不是耍廢,是那種「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的無力感,悄悄地把我們推向「躺平」。

但其實,這樣的狀態,是有科學根據的。
根據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我們的大腦會「記住壓力」,而這記憶會重新編排我們對快樂、動機與行動的反應方式。
而主導這一切的,就是大腦深處的一個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

 

腹側被蓋區:快樂的啟動鍵,也是壓力下最先熄火的開關

腹側被蓋區像是大腦裡的獎賞司令部,當我們感覺到「做這件事值得」、「我期待這個結果」,其實是腹側被蓋區透過多巴胺系統幫我們建立的連結。

但問題是壓力會直接改寫腹側被蓋區的運作模式
尤其是那種說不出來、又持續存在的壓力,比如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社交表面正常卻內心孤單、日子一天天過但沒有一件事能讓人真正有感。

當這些慢性壓力累積起來,腹側被蓋區開始進入保護模式。
它會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回路」,讓我們變得不再主動、不再期待,最後選擇「靜靜地什麼都不做」,也就是我們口中的「躺平」。

 

不是不想努力,是大腦已經無法啟動行動的開關

這不只是一種心情,而是一種神經可塑性的改變
研究中發現,當小鼠暴露在長期壓力下,即使環境安全了,它們的腹側被蓋區神經元仍無法快速回復活性,呈現出無動機、失去喜好、社交退縮等現象。
這就像我們面對熟悉的快樂來源 : 美食、朋友、喜歡的事,卻沒有「感覺」。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是神經迴路被改寫了
您的大腦正在說:「我太累了,現在不想再期待任何事。」

 

我們不是要強迫自己站起來,而是重新啟動大腦的回路

想療癒「躺平」,不是責罵或強迫自己,也不是給自己更多壓力,而是逐步幫大腦重新找回安全與期待感

腹側被蓋區是可塑的,意思是:只要重新給它正向的輸入,它可以慢慢修補損壞的快樂迴路。

不是大事,而是「可感受的小事」,比方說:

一頓自己煮的飯,花點時間準備、坐下來好好吃
一次與熟悉朋友的聊天,不談業績、不講計畫,只談心
一次輕微但真誠的運動,比如散步、伸展、深呼吸
一次放下手機與工作,真的讓自己「閒」十分鐘的放空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是大腦神經重建的第一步。
就像給腹側被蓋區一個提醒:「嘿,其實這世界還有些事,是值得期待的。」

 

真正的療癒,是讓大腦重新相信「行動會有好結果」

當腹側被蓋區開始重啟,您會慢慢發現:原本提不起勁的事,會想嘗試一下;原本失去感覺的東西,又能微微感動自己。
這種轉變不會一夕發生,但它真的會出現。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尊重那個曾經選擇躺平的自己
那不是軟弱,是一種身體與神經系統在極度耗損下,做出的自我保護反應。

了解腹側被蓋區的神經運作後,我們才知道,「躺平」不是錯,而是該休息。
而「療癒」,不是激勵語錄或大改變,而是日復一日的微小修補與自我允許

 

學會重新生活,而不是只是重新啟動

或許,我們不需要急著站起來,只要知道那條重新出發的路,大腦記得,它其實會自己走回來。

參考資料
Untangling the multifaceted VTA responses to stress.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5

https://doi.org/10.1016/j.tins.2025.06.004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