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住大腦的最後防線:認知韌性與個性,才是預防失智的關鍵力量

撐住大腦的最後防線:認知韌性與個性,才是預防失智的關鍵力量

撐住大腦的最後防線:認知韌性與個性,才是預防失智的關鍵力量

撐住大腦的最後防線:認知韌性與個性,才是預防失智的關鍵力量
有時候我會遇到病人,原本好好的,卻在經歷一段情緒低潮或重大壓力之後,開始覺得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MRI、抽血卻樣樣正常。這時要想到,是不是關鍵出在心理層面?

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記憶力變差,都來自於腦部病變。有時候,問題出在「撐住」這件事。也就是,大腦裡可能有些輕微老化或變化,但心理防線太弱,讓整體功能崩盤了。

這層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防線,有個專有名詞,叫「認知韌性」(Cognitive Resilience)。

 

認知韌性,是大腦的心理安全氣囊

什麼是認知韌性?簡單說,就是大腦即使面臨病變或壓力,仍能穩住思考、記憶與判斷能力的一種「心理保護力」。

想像一下:一個人即使腦袋裡已經有了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改變(像是澱粉樣斑塊、神經纖維糾結),卻依然能清楚生活、保持記憶;而另一個人,大腦變化輕微,卻提早出現混亂與失智,這中間的關鍵,就在於「心理是否夠穩、生活是否夠有序」。

認知韌性像是老車的避震系統:即使路面顛簸,內部還是平穩地運作。如果我們把注意力只放在腦細胞壞了沒,卻忽略心理與個性對整體認知的保護效果,就會錯過真正的預防機會。

 

不是只有腦科病,是個性與習慣造成的慢性磨損

2024年發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的研究整合了超過四萬人資料,發現幾種人格特質跟失智風險密切相關:

「高神經質」(Neuroticism)的人,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對未來充滿擔心;
「低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的人,缺乏生活計畫與穩定節奏,容易渾渾噩噩。
這些人,認知退化的速度更快,腦部也較容易萎縮。

但如果一個人性格比較樂觀、生活有秩序、有目標感,哪怕大腦有些病理變化,也比較不會馬上失去功能。

換句話說,不只是「病」在影響我們的大腦,還有「怎麼活」。

 

活得有重心,大腦撐得比較久

另一篇2025年發表於《Nature Mental Health》的研究,從心理輪廓出發,分出三種生活型態:

低保護型 - 缺乏社交、常感空虛,情緒低落,認知退化速度最快
高風險型 - 什麼都擔心,情緒緊繃、孤單,記憶力也早早出問題
心理平衡型 - 有生活目標、懂得放鬆與調適,即使年齡漸長,大腦仍保有彈性

最驚人的是,這些人的心理型態,竟然能預測MRI影像中的大腦變化,甚至直接影響未來是否會罹患失智症。這說明了:認知功能的關鍵,早就不只是「壞了哪裡」,而是「有沒有撐住」。

 

高敏感族,更要為自己建立心理防火牆

在診間裡,我常遇到細膩、敏感、情緒豐富的「高敏感族群」。他們不是脆弱,而是感知太強;不是愛多想,而是接收到的訊號實在太多。有人一聽到我們提到「高神經質與失智相關」,就不安地問:「張醫師,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但我要澄清:「高敏感」不等於「神經質」。前者是一種神經系統與生俱來的特性,就像收音機的天線特別靈,能接收到微弱的頻率;後者則是一種情緒反應傾向,在壓力之下容易出現焦慮、慌亂。兩者不同,卻常被混淆。

高敏感者對聲音、燈光、氣氛、甚至別人的語氣都很在意。久而久之,這樣的感知強度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當外界刺激太多、內在調節不足時,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更快進入「過載狀態」,甚至影響到記憶力與專注力。

也因此,「認知韌性」對高敏感族來說,不只是保護大腦,更是活得自在的關鍵防線。

與其逼自己變得「不敏感」,不如學會「聰明保護自己」

我們會建議高敏感的朋友,不妨從三件日常小事開始,幫大腦建立一層「情緒緩衝區」:

每天安排「情緒休息時間」
給自己半小時的獨處空間。不需要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或許是一段無聲的散步、一杯靜靜喝的熱茶、幾分鐘的冥想練習。這些片刻,是敏感大腦最需要的溫柔修復。

練習「建立界線」
不是每個邀約都要答應,也不是每種情緒都得接住。說「不」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對自己說「我值得喘口氣」。

設計「可預期的生活節奏」
高敏感者常因突發事件感到混亂與不安。每天固定一點節奏,讓生活有序,反而能減少消耗,提高掌控感。

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卻能在潛移默化中,幫高敏的大腦蓄積心理韌性。不再那麼容易崩潰,也不會因為敏感而感到羞愧。

我們常說:「細膩不是弱點,是尚未被好好照顧的天賦。」當一個人學會善用敏感,而不是被它拖著走,就能在壓力與老化面前撐得更穩、活得更好。

 

認知韌性,是這個時代最被低估的腦部資產

我們曾以為,大腦一旦退化,只能等待藥物與照護。但如今的神經科學證實,失智不只是神經元的問題,而是「整體大腦調節能力」的反映。也就是說,只要生活方式與心理狀態對了,許多病理變化其實可以延後,甚至不發病。

從今天起,不論幾歲、不論是否有家族病史,我們都可以為大腦做些簡單又深遠的事情:

每天寫下三件感謝的事,這習慣會為大腦注入正向的心理預設
建立一個讓您期待的日常儀式,比如晨走、沖咖啡、寫毛筆字
重新拾起一個曾經熱愛的興趣,例如畫畫、彈琴、做園藝
找一位可以分享心事的朋友,或加入一個支持性的社群
這些行為,不是心理雞湯,而是被MRI、大數據與長期追蹤研究所證實的關鍵力量。它們就是:認知韌性的訓練方法。

 

撐住大腦,不只是為了記憶,而是守住人生的主控權

我們想說的,其實很簡單。失智不是命。每一位願意傾聽內在的人,都能用生活的節奏為自己打造一層溫柔卻堅定的心理防線。

當我們練習接納、節奏、放鬆與連結,大腦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不那麼容易被壓垮。

因為真正讓我們走得遠、活得久的,不只是神經元的數量,而是我們撐住自己的那一份韌性。

參考資料: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dementia diagnosis and neuropathological burden: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 Dementia, 2024

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3523

 

Psychological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cognitive and brain health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Nature Mental Health,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4-00361-8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