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潔莉娜裘莉的乳癌基因來看癌症體質及 「兩擊理論」-癌細胞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由安潔莉娜裘莉的乳癌基因來看癌症體質及 「兩擊理論」-癌細胞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由安潔莉娜裘莉的乳癌基因來看癌症體質及 「兩擊理論」-癌細胞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由安潔莉娜裘莉的乳癌基因來看癌症體質及 「兩擊理論」-癌細胞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在診間,有時我會幫病人做基因檢測,發現他們帶有像安潔莉娜裘莉那樣的BRCA乳癌基因突變。當病人聽到「乳癌基因」這四個字,眼神常常會突然僵住,緊接著問我一句:「張醫師,那我是不是一定會得癌症?」

我的回答總是:「不是 !」因為我知道,這不是命運的句點,而是知識的起點。事實上,這背後藏著一個關鍵、卻常被忽略的觀念:癌症從來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冒出來的,而是身體的防線,在一次次的疲憊與損傷中,終於被突破的結果。

 

我們的基因,有兩套備份:一套來自爸爸,一套來自媽媽

想像一下家裡的無線網路系統有兩套,一條斷了,還有一條能撐著。這其實就是我們身體基因的設計邏輯。每一個重要基因,我們都有兩套,這兩備份就叫「對偶基因(alleles)」。如果其中一份出了問題,另一份還能維持功能、修復錯誤,讓細胞繼續正常工作。

像BRCA1這個腫瘤抑制基因,它的工作就是幫忙修補受損的DNA,避免錯誤累積出現癌變。就算一個人天生帶有一個BRCA突變(這就是第一擊),也不代表一定會得癌症,因為另一條線還在幫忙守著。

 

癌症不是「突變一次」就出現,而是「兩擊中標」才會失控

這背後的理論,被稱為「兩擊理論(two-hit hypothesis)」,是美國醫學家Knudson在1971年提出的。他發現,有些小孩一出生就帶著第一個基因突變,但真正形成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關鍵,是之後細胞內再發生第二個突變。當兩套防線都失守,癌細胞才開始快速增生。

這就像是家裡的煞車系統,一邊壞了還有得修,但如果兩邊同時失靈,車子就可能暴衝。對於帶有BRCA突變的人來說,第二擊可能發生在身體的某個乳腺細胞、卵巢細胞、甚至胰臟或攝護腺細胞裡,一旦發生,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BRCA不是每一個突變都會致癌,但兩條都壞了,它就會變成驅動基因

在癌症的世界裡,有些基因突變只是「旁觀者」,有些則真正參與了癌症的發展,成為「驅動基因突變(driver mutation)」。BRCA1與BRCA2的突變,如果只是單一等位基因突變,仍有備援;但當兩個等位基因都喪失功能時,就會變成真正的驅動基因,讓細胞的DNA修補能力徹底崩潰,基因體不穩定,癌細胞就此起飛。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帶有BRCA雙突變的乳癌、卵巢癌患者,對PARP抑制劑(如olaparib)這類藥物反應特別明顯。因為這些癌細胞本來就沒有修復能力,再堵住最後的備援路線,它們就無法生存。這種策略,我們稱為「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是目前精準醫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是所有BRCA突變都是驅動基因,有些只是順路經過的變異

在基因檢測報告中看到BRCA突變,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緊張。但其實,不是每個BRCA突變都會變成驅動基因。有些是「意義不明變異(VUS)」,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定它的影響。有些則是「乘客突變(passenger mutation)」,它們出現在癌細胞內,但並不是癌症發生的主因。

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分析:這個突變是否已經導致基因功能喪失?是否已經發生了所謂的第二擊(第二次基因受損)?是否伴隨有同源重組修復缺陷指數偏高(HRD分數),或整體基因突變負荷過高(TMB,Tumor Mutational Burden)的情況?這些都是我們在解讀一個BRCA突變時,非常關鍵的判斷依據,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評估風險,並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

 

我們無法決定出生的基因,但可以決定怎麼面對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安潔莉娜裘莉在得知自己帶有BRCA突變後,選擇了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她的選擇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理解與主動。因為她明白,與其等第二擊發生,不如在第一擊之後就先保護自己。不過,那是將近十年前的決定。如今醫療科技進步非常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不一定需要做到那麼徹底。

現在我們有更多彈性的選擇:定期接受MRI、超音波追蹤,加上調整誘發因素,這些方法讓我們能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守住對抗第二擊的防線,把風險降到最低。

 

癌細胞從來不是一夜之間長出來的,而是一步步、慢慢失守的結果

如果我們能更早知道、早點理解、早點做決定,就不需要等癌症發生才來搶救。我們不能決定出生時拿到什麼基因,但我們可以決定用什麼方式,積極有效避免誘發癌症,活出我們的下一步。

參考資料
Knudson AG. Mutation and Cancer: Statistical Study of Retinoblastom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1

https://www.pnas.org/doi/abs/10.1073/pnas.68.4.820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