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實:慢性疲勞是亞健康狀態,不只是感覺 - 身體正在發炎、肝臟超載、能量系統正悄悄斷電

科學證實:慢性疲勞是亞健康狀態,不只是感覺 - 身體正在發炎、肝臟超載、能量系統正悄悄斷電

科學證實:慢性疲勞是亞健康狀態,不只是感覺 - 身體正在發炎、肝臟超載、能量系統正悄悄斷電

科學證實:慢性疲勞是亞健康狀態,不只是感覺 - 身體正在發炎、肝臟超載、能量系統正悄悄斷電

從「我只是有點累」開始,可能就是身體發出的第一個警訊
很多人跟我說:「張醫師,我沒有生病啦,就是常常覺得累。檢查也都正常,就是提不起勁。」這種說不上哪裡不對、也查不出大問題的「慢性疲勞」,過去常被歸類為「壓力太大」「沒睡好」「想太多」。但我們現在知道,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身體真的有變化了。

2025年發表在《EMBO分子醫學》的大型研究,用超過十四萬份血液樣本告訴我們:慢性疲勞的背後,其實藏著真實可見的分子變化。雖然還沒達到診斷為疾病的程度,卻清楚顯示:身體正處於一種發炎、代謝與能量調控失衡的「亞健康狀態」。

 

您感覺的「沒電」,科學真的量得出來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與美國研究資料超過十四萬人的血液數據,包含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與一般人,結果發現:有超過五百項血液生物標記,在疲勞者身上出現異常。這些異常主要集中在三個系統:

第一,是免疫系統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像是C反應蛋白、胱蛋白C、白血球、嗜中性球等指標上升,表示身體長期處在「備戰狀態」,但並沒有明顯感染。

第二,是代謝系統出現胰島素阻抗與肝臟功能失衡。血脂比例不協調(例如三酸甘油脂升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肝酵素指標(如谷丙轉氨酶、γ-穀胺轉移酶)上升,這些都代表肝臟在消化、解毒、能量供應的角色已經出現疲態。

第三,是能量系統進入斷電狀態。身體明明吃進足夠營養,卻提不起勁,動一點就喘,做事沒動力,腦袋像卡住。這其實是線粒體、肝醣代謝、神經傳導之間出現「轉接失靈」的結果。

這些變化或許不會在健檢報告上亮紅字,卻是身體用「累」來表達它正在走下坡的方式。

 

這不是疾病,但也絕對不是健康
我們常把健康與疾病當成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但實際上,中間還有一大片被忽略的灰色地帶,稱作「亞健康」。這是一種身體機能已經開始失衡、代謝開始出錯、免疫系統悄悄改變的狀態,但還沒嚴重到能夠被明確診斷為疾病。事實上,亞健康往往是正式疾病的前驅階段,但幸運的是,在真正生病之前,這段過渡期是可以逆轉的,只要我們願意開始調整,從飲食、作息、壓力、運動做起,身體其實還有很大的修復空間。

而這篇研究正是提供了關鍵證據:慢性疲勞就是一種典型的亞健康狀態,不是裝的,也不是想太多,而是血液裡的分子變化真真實實地在告訴我們:「我正在耗損」。

 

生活中,我們能做的不是更拚,而是更懂得修復
這樣的疲勞狀態,不是靠「撐過去」「多喝幾杯咖啡」或「運動一下就好」就能解決的。相反地,需要的是一種有意識的慢下來與修復。

在生活中,您可以從幾個方向開始:

飲食方面,減少精緻糖與加工食品,多吃抗發炎的深色蔬菜、莓果、堅果、好油脂,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材;「先菜後飯」可以幫助穩定血糖,減少肝臟負擔。

運動方面,選擇身體能負荷的小量活動,如散步、伸展、緩和瑜伽,不求汗流浹背,只求找到能量的節奏。對於容易疲勞的人來說,「動得巧」遠比「動得多」更重要。

休息方面,建立睡前儀式,讓睡眠成為真正的修復時間;減少熬夜、過度用腦與多工工作,讓神經系統有喘息空間。

更重要的是,調整心態: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我需要給身體一點時間復原。

 

當「累」被理解,就是開始康復的起點
這篇研究不只替慢性疲勞患者發聲,更提醒我們:不要等到疾病發生,才開始保養;當疲勞變得「不合理」時,就是您該開始關心自己的時候。

我們每天忙於應付生活,卻常忘了問問自己:「這種累,是正常的嗎?還是我的身體正在用疲憊來提醒我,該調整生活步調了?」

不要小看身體說的每一句話,尤其是「我好累」這句話,它可能是最早的預警。給身體一點時間、一點照顧,讓我們從亞健康走回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Replicated blood-based biomarkers for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not explicable by inactivity.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321-025-00258-8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