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其實默默幫我們擋了好多病,您不知道的唾液免疫密碼

「唾液」,其實默默幫我們擋了好多病,您不知道的唾液免疫密碼

「唾液」,其實默默幫我們擋了好多病,您不知道的唾液免疫密碼

「唾液」,其實默默幫我們擋了好多病,您不知道的唾液免疫密碼

有一次,我在診間跟一位媽媽聊孩子常感冒的事,我問她:「妳知道每天陪孩子長大的那口唾液,裡頭藏了多少免疫士兵嗎?」她笑說:「口水?不就是口水嗎?」我笑著點頭:「對,但也是我們每天吞下去最強的天然保健品。」

我們是不是從來沒想過,說話、吃飯、睡覺都會分泌的唾液,其實是身體裡最早、也是最貼身的免疫防線?

這幾年,醫學界對「唾液」的研究真的讓人驚艷。唾液裡不只有水和黏液,還有數十種免疫細胞、抗菌蛋白,還有一個關鍵角色叫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gA, SIgA),每天幫我們撐著免疫的第一線。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嘴裡那位默默無名的英雄

如果把身體想成一個城市,那麼口腔就是每天最容易被外敵入侵的邊境,而SIgA就是邊防的守衛,專門攔截細菌、病毒、毒素,不讓它們黏在黏膜上、跑進血液裡。

它不會大聲吼叫、不會製造發炎,它選擇靜靜地「包起來」、「聚一聚」,然後請其他免疫細胞來把這些壞人送走。這種不流血的保護方式,就叫做免疫排除(immune exclusion)。

我們可能沒察覺,但每天、每秒鐘,這樣的防禦行動都在我們口中默默發生。

 

口乾不是小事,是免疫的警訊

當我們壓力大、講話多、喝水少、熬夜久,出現口乾的時候,唾液分泌變少,這些守衛部隊的數量也跟著減少。

這時候,細菌更容易攻擊牙齦,甚至偷偷透過口腔跑進血液,引發慢性發炎。研究指出,乾燥症患者、癌症治療後的病人,唾液防禦力降低,罹患口腔黏膜炎、感染風險也提高。

所以,多喝水不是口號,是在養免疫。帶著一瓶水、避免長時間口乾,對您的免疫力,比吃保健品還有效。

 

「牙齦流血」這件小事,其實是身體在哭訴

很多人來看牙醫時會說:「刷牙有一點點流血啦,應該沒事吧?」但根據研究,牙齦與牙齒間流出來的牙齦溝液其實就像是「炎症溫度計」。

當這裡有發炎,牙齦溝液裡的細胞激素(像IL-1β、TNF-α)、膠原酶(MMP-8)、甚至C反應蛋白(CRP)都會飆高。這些物質可以在我們還沒感覺到劇烈症狀前,就默默告訴醫生:「這裡在發炎了」。

未來甚至可以不用抽血,只要取一滴牙齦溝液,就能判斷免疫反應是否失衡,這讓疾病的偵測變得更即時、溫柔、親民。

 

孩子的口腔菌相,就是他們未來的免疫力

我們常說「小時候打好基礎」,但您知道嗎?這句話也適用在「免疫系統的設定」上。

孩子的口腔菌叢如果從小失衡(比方說蛀牙菌太多、吃太多甜食、刷牙習慣不好),會影響B細胞、T細胞的學習與分化,長大後不但容易過敏、氣喘,甚至還可能出現自體免疫疾病。

所以,讓孩子養成正確刷牙、餐後漱口、不睡前吃甜食的習慣,不只是保護牙齒,更是在建立一輩子的免疫韌性。

 

免疫不只在血液,還藏在我們每天吞下去的唾液裡

過去,我們把「免疫力」想得很遠,像是要靠疫苗、營養品、特效藥。但這篇研究讓我們重新理解:免疫,不一定是打仗的武器,也可以是生活裡默默發光的守護力。

不論是乳鐵蛋白(lactoferrin)、黏液素(mucins)、溶菌酶(lysozyme)、防禦素(defensins)、還是組織蛋白(histatins),這些名字很陌生,但它們都在唾液裡,天天陪著我們一起抵抗風險、修復傷口、平衡發炎。

但是我們不需要成為免疫學家,也能學會養好自己的免疫力:

  • 每天喝足水,讓唾液自由流動
  • 好好刷牙,讓免疫系統不用加班
  • 對孩子溫柔一點,但對蛀牙菌嚴格一點
  • 發現口腔異狀,不忍、不拖、不輕忽
  • 相信自己的身體,但也要學會聆聽它的訊號

因為健康是靠我們每天做對的那一點點選擇。

參考文獻:
Natural and induced immune responses in oral cavity and saliva. BMC Immunology,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865-025-00713-8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