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膽小」與「勇敢」之間,是大腦生理變化在影響 - 當我們知道原因,就更知道怎麼變勇敢

了解「膽小」與「勇敢」之間,是大腦生理變化在影響 - 當我們知道原因,就更知道怎麼變勇敢

了解「膽小」與「勇敢」之間,是大腦生理變化在影響 - 當我們知道原因,就更知道怎麼變勇敢

了解「膽小」與「勇敢」之間,是大腦生理變化在影響 - 當我們知道原因,就更知道怎麼變勇敢

人生,就像一場充滿未知的冒險旅程。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說走就走、毫不猶豫地衝出去,而我們卻常常卡在原地,來來回回地想,最後什麼都沒做?
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比較膽小嗎?還是缺乏信心、沒有被好好訓練過?
這些可能都是一部分的原因。
但現在,我們終於看見更深的答案:

原來,這一切,也與我們大腦裡的神經細胞運作方式有關。
是我們腦中那些悄悄影響決策的細胞,在一邊提醒我們風險、一邊推動我們前行,決定了我們會踏出一步,還是選擇停下腳步。

 

胆小,其實是一種生物機制,不是性格缺陷

一項2025年發表在期刊《Nature》的研究,發現我們大腦深處的「腹側海馬體(ventral hippocampus)」藏著兩種掌管行為選擇的關鍵細胞。我們的大腦不是一個單純的開關,而像是一台正在運算的電腦,在面對「要不要做這件事」時,它會同時啟動兩組細胞系統:

一組叫多巴胺D1細胞,它像保守的朋友,提醒我們:「這樣可能會受傷,小心點。」
另一組叫多巴胺D2細胞,是支持行動的夥伴,鼓勵我們:「你可以試試看,說不定會成功。」

這兩群細胞,就住在大腦深處的腹側海馬體,專門負責幫我們決定:要不要前進、要不要靠近、要不要冒險。

當焦慮感出現時,D1細胞會跳出來保護我們,讓我們退縮;
而當我們感到安全、鼓起勇氣時,D2細胞就會幫我們跨出那一步。

這是一種「天生的神經機制」,不是因為誰比較懦弱,也不是單靠意志力就能改變的。

 

我們的教育與想法,當然也會影響大腦的「風險評估系統」

很多人會問:「那既然是生理反應,我是不是注定膽小?」

其實不然。我們的想法、成長過程、教育方式,會影響這兩群細胞的活性。
如果從小總被批評,常被否定,大腦會傾向讓D1細胞主導,提醒我們不要冒險;
如果有機會嘗試、鼓勵與支持比較多,大腦反而會養成「探索是安全的」感覺,讓D2細胞比較有機會發聲。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天生就「比較敢」,其實是他們的環境與經驗,訓練出他們更會使用D2系統。

 

想要變勇敢,從理解開始,而不是責怪自己

當我們開始明白:
「我不是不夠好,只是大腦的D1細胞在保護我」
「我不是沒勇氣,而是還沒習慣讓D2細胞發聲」

那種內心的壓力,就會鬆開。
而這種鬆開,就是轉變的起點。

 

怎麼在生活中,慢慢養出更多的勇敢?

練習從小風險的事開始「試試看」
比如說,今天主動跟便利商店店員多說一句話。看起來沒什麼,最壞的情況頂多就是對方沒理您,或者冷冷地回應一下,真的也不會怎樣。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幫助大腦建立新的記憶,告訴它:「嘿,這世界沒有那麼可怕,真的可以試試看。」

行動前,先評估風險,想清楚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您不需要什麼都不想就硬衝。相反地,先問自己:這件事最糟會怎樣?我能接受嗎? 當我們先想過風險、把心理準備做好,再去行動,會讓大腦裡那顆緊張的D1細胞比較安心,讓D2細胞有空間接管行動的決定權。

接納自己的猶豫,而不是討厭它
當D1細胞跳出來讓您退縮,不用急著責怪自己。那其實是大腦在說:「我想保護你,不要受傷。」這時候,請給自己一點溫柔的對話:「謝謝你提醒我,但我想讓D2也說說看,因為我不想永遠停在原地。」

把每一次的「我做到了」寫下來
成功不一定要很大,有時只是一次簡單的舉手發言、一次勇敢的提問。把這些寫下來,不只是回憶,更是讓大腦知道:「我可以的,我曾經做過。」這樣一來,下次D2細胞就更容易啟動,讓「勇敢」不只是意志,而是越來越自然的神經反應。

穩定的睡眠、規律運動與深呼吸練習,是讓大腦更平衡的日常處方
這不是玄學,而是真實的神經科學。這些行為會幫助調節多巴胺的釋放節奏,讓D1不會過度緊張,D2也有機會接上線。換句話說,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幫助大腦重新校準勇氣與謹慎的平衡點。

 

勇敢,是可以被學習與訓練的神經節奏

我們都曾被教導「要勇敢」,但很少人告訴我們,「勇敢」不只是心理上的選擇,它其實是生理與心理一起調出來的旋律。

當您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害怕,就不會被害怕給吞沒。
當您懂得怎麼與大腦合作,您會開始發現:自己,其實可以不一樣。

讓從今天開始,試著告訴自己:
我不是膽小的人,我只是還在學習如何讓勇敢的那一邊,發出聲音。

就像神經細胞需要時間形成連結,勇敢,也需要一點一滴地養成。

不急,接納自己,慢慢來。因為懂了,才真的能開始改變。

 

資料來源:Godino, A. et al. Dopamine D1–D2 signalling in hippocampus arbitrates approach and avoidance.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957-5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