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巨大、細胞數遠超人類,突變卻不失控 : 癌症超低發生率的弓頭鯨,揭開長壽修復智慧

體型巨大、細胞數遠超人類,突變卻不失控 : 癌症超低發生率的弓頭鯨,揭開長壽修復智慧

體型巨大、細胞數遠超人類,突變卻不失控 : 癌症超低發生率的弓頭鯨,揭開長壽修復智慧

體型巨大、細胞數遠超人類,突變卻不失控 : 癌症超低發生率的弓頭鯨,揭開長壽修復智慧

我常常在看診時聽到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人明明不菸不酒,卻還是得癌?」「是不是年紀大了,就一定免不了老化和病痛?」這些問題,其實科學正在一點一滴地回答。2025年有一篇相當有啟發性的研究,發表在《Nature》,主角不是人類,而是一種動物:弓頭鯨(Bowhead whale),世界上最長壽的哺乳動物之一。

弓頭鯨可以活超過200年,體重超過八萬公斤,全身擁有上兆個細胞。照理說,這麼大的體型、這麼多的細胞、活這麼久,應該很容易得癌症才對,因為每一次細胞分裂都可能產生突變,風險會隨著時間與細胞總數增加。

但弓頭鯨幾乎沒有癌症發生率,這正是科學界長期思考的「皮托悖論(Peto paradox)」:大型、長壽動物為什麼反而不容易罹癌?這篇研究給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答案:弓頭鯨不是不會受傷,而是牠們的身體修得比我們更好。

 

修復機制才是抗癌與抗老的核心能力

弓頭鯨細胞在面對最嚴重的DNA損傷,DNA雙股斷裂時,能啟動兩種極為重要的修復路線:非同源端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和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不只是修得快,還修得準,幾乎沒有留下錯誤,避免了突變、染色體異常與癌變的發生。

其中一個關鍵蛋白,是冷誘導RNA結合蛋白(CIRBP),在弓頭鯨細胞中表現極高。這個蛋白能協助DNA修復、保護DNA末端避免被過度降解,也能提升整體細胞的穩定度。當科學家把弓頭鯨的CIRBP放入人類細胞,甚至放進果蠅體內,都發現DNA修復效率大幅提升,連果蠅的壽命也延長了。

 

CIRBP 的分子機制:從冷反應到癌症保護

CIRBP 是一種對低溫敏感的 RNA 結合蛋白,當細胞處於壓力狀態(如低溫、缺氧、紫外線等)時,會迅速增加表現。它會結合並穩定目標 mRNA,如 DNA損傷應答基因(例如 p53),進而調控細胞的壓力反應與命運決策。

在弓頭鯨的研究中發現,這種蛋白質能夠參與 DNA修復路徑、癌症抑制機制,以及 調控細胞分裂與凋亡 的關鍵訊號途徑。特別是在大型動物(例如弓頭鯨)這類理應癌症風險較高的物種中,CIRBP 的表現模式與其極低的癌症發生率密切相關 。

CIRBP 不只是在寒冷環境下活躍,它也和許多慢性病有關。例如,在老化、神經退化疾病、發炎與腫瘤中,CIRBP 的功能可能會出現失調。某些研究發現,當 CIRBP 功能不足時,可能會加速細胞老化、降低 DNA 修復能力,進而提高致癌風險。

相反地,適度提升 CIRBP 活性,可能有助於增強細胞自我修復能力、減少突變累積,這也是為什麼弓頭鯨可以「活得久卻不易罹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長壽不是來自於不出錯,而是身體有能力每天把錯誤修回來。

 

我的建議:讓生活回到修復軌道

我知道大家會說:「那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又不是弓頭鯨。」但我想說的正是:「修復力」是關鍵,人類也有CIRBP這個基因。我們可以改變生活方式,讓自己的細胞修得更好。根據這篇研究,我會建議從五個層面著手:

第一,讓睡眠真正啟動修復。睡眠不是累了才睡,而是要在固定節律下,讓身體每天有機會啟動深層修補系統。我建議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固定睡眠時間,不熬夜,不追劇。研究已經證實,深睡時期的細胞修復與免疫調節功能是最強的。

第二,抗發炎型飲食是DNA修復的原料來源。多吃深綠色蔬菜、富含Omega-3的魚類、發酵食物(如優格、味噌、泡菜),減少高糖、高油炸與加工食品。這樣不只是幫助腸道菌相平衡,更能降低全身慢性發炎狀態,避免修復系統被拖累。

第三,運動不是消耗,而是刺激修復。像弓頭鯨每天在冷海中游泳一樣,我們也需要動起來。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尤其是結合有氧與肌力,能啟動線粒體功能與DNA修復酵素。

第四,冷刺激是打開修復開關的方式之一。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硬派,但可以從日常小習慣開始:洗澡最後一分鐘冷水、早晨洗臉時用冷水,都是模擬弓頭鯨所處的環境刺激,可能有助於啟動像CIRBP這樣的修復蛋白反應。

第五,情緒與壓力節奏會直接影響修復能力。壓力本身不是壞事,但如果沒有適當回復時間,身體的修補系統就會長期關機。我會建議每天固定安排「副交感時間」:10分鐘靜坐、深呼吸、散步或聽音樂,這段時間是細胞開始修復的關鍵窗口。

 

讓修復變成日常的健康儀式

我們不一定要像弓頭鯨活到兩百歲,但我們可以學習牠們的「修復思維」。真正的長壽與抗癌力,是身體每天在微小損傷中修得回來。我常說,細胞會修,就不用急著拼命清除,修好自己,才是根本之道。

在生活中,您可以觀察自己修復力的線索:運動後隔天是否恢復快?壓力過後能不能在一天內睡得好?曬太陽、吃得清爽、好好入睡,這些簡單的事,會幫身體打開那扇修復之門。

身體不是機器,它需要時間、空間與環境回復平衡。從今天開始,不用追求完美健康,但讓修復有位置,我相信您的身體會一步步變得更有能量、更有彈性。

參考資料
Evidence for improved DNA repair in long-lived bowhead whale. Natur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94-5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