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傷肝不是命中注定 - 最新研究揭露保護的方法

塑膠微粒傷肝不是命中注定 - 最新研究揭露保護的方法

塑膠微粒傷肝不是命中注定 - 最新研究揭露保護的方法

塑膠微粒傷肝不是命中注定 - 最新研究揭露保護的方法

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塑膠,從外帶咖啡杯、寶特瓶到各種食品包裝,塑膠早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科學界的證據越來越多,確定這些看不見的小塑膠微粒真的會在體內累積,對健康帶來長期影響,其中肝臟更是首當其衝。那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才能減少這些塑膠微粒對身體的威脅呢?好消息是,最新的國際研究已經提出了幾個有科學根據的防護方法,讓我們有機會主動守護自己。

 

當塑膠便利變成肝臟負擔

塑膠帶來生活上的方便,卻也悄悄以微粒的形式回到我們體內。這些小顆粒會透過飲水、空氣和食物鏈進入人體,研究甚至在人體肝臟組織中找到4到30微米的塑膠微粒,而且在肝硬化病人的肝臟裡數量更多。它們會引發氧化壓力、產生過多活性氧、刺激發炎反應,還會干擾脂肪的代謝。長期下來,可能演變成代謝型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增加肝癌的風險。

 

抗氧化是第一道防線

令人振奮的是,動物實驗已經發現幾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幫忙減輕塑膠微粒對肝臟的傷害。像是番茄紅素(Lycopene)和藻類萃取物,在魚類的研究中能有效降低肝臟的氧化壓力,改善肝細胞的組織病變,讓受損的細胞有更好的修復環境。

研究也發現,褪黑激素不只是幫助睡眠,還能降低塑膠微粒引起的肝細胞氧化壓力和線粒體損傷,對急性暴露特別有保護效果。而乳薊素(Silymarin)在哺乳動物的實驗中表現更是亮眼,能降低血液中的肝指數(AST、ALT)、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還能減少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的生成,顯示它同時具備抗氧化和降血脂的雙重功效。

 

腸道是第二道防線

肝臟和腸道有一條密不可分的「腸肝軸」。研究指出,益生菌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以及其他乳酸菌,可以加強腸道屏障、維持腸道菌相平衡,減少塑膠微粒滲透腸道和引發發炎,間接保護肝臟。雖然益生菌的效果需要時間累積,但在長期暴露的情況下,持續補充可能是穩定防禦的重要策略。

 

治療策略各有優缺點

不同的干預方法適合的情況也不一樣。番茄紅素和褪黑激素對急性氧化壓力有比較快的保護效果,但還需要更多人體臨床驗證。乳薊素兼具抗氧化與降血脂的功能,適合急性和慢性暴露下的綜合防護,但對調節發炎路徑的效果稍弱。益生菌則是長期預防的好幫手,但必須持續補充才看得到成效。研究者提醒,任何單一策略都不應取代「減少塑膠接觸」這個根本措施。

 

生活中的實踐

給大家兩個簡單又實用的提醒:
第一,多吃天然抗氧化食物,像番茄、莓果、葡萄、深綠色蔬菜,這些在市場或超市都很容易買到,能幫身體提升防護力。
 

第二,維持腸道健康,補充益生菌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與益生元的食物,不只保護腸胃,還能幫忙減少塑膠微粒對肝臟的傷害。
這些都是今天就能開始的小習慣,長期累積下來力量很大。

參考資料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25). Emerging threat of environmental microplastic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epatic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damage.

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10.3892/ijmm.2025.5584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