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胰不是小事 - 當油住進胰臟,細胞命運就悄悄改寫

脂肪胰不是小事 - 當油住進胰臟,細胞命運就悄悄改寫

脂肪胰不是小事 - 當油住進胰臟,細胞命運就悄悄改寫

脂肪胰不是小事 - 當油住進胰臟,細胞命運就悄悄改寫

有位病人和我分享,她在健康檢查時,超音波意外發現自己有「脂肪胰」。她原本覺得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畢竟脂肪肝大家都聽過,脂肪胰聽起來好像也差不多。但負責檢查的醫師卻十分慎重,安排了更多影像與血液檢測,甚至叮囑她要密切追蹤。大家可能忍不住想問:「脂肪胰為什麼這麼需要注意?」

脂肪肝和脂肪胰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屬於內臟脂肪的一種。而內臟脂肪有個很關鍵的特性,就是容易引發慢性發炎。這種看不見的發炎,正是近年醫學研究的重要焦點 - 因為胰臟裡的脂肪,不只是被動儲存,它可能成為癌症悄悄滋長的溫床。

 

脂肪胰不只是「油太多」

很多人覺得脂肪只是在皮下或肚子裡囤積,但事實上,它也會進到胰臟,並且以兩種型態存在:葉內脂肪(Intralobular fat)和葉間脂肪(Extralobular fat)。

葉內脂肪像是直接搬進社區裡的鄰居,貼近胰臟細胞,會影響它們的日常運作;葉間脂肪則像住在外圍的居民,雖然不直接干擾細胞,但會默默推動更大的變化。

研究發現,肥胖者往往有更多葉內脂肪,它會讓胰臟的腺泡細胞承受壓力,啟動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進而出現「腺泡結節」(Acinar nodule, AN)。這是介於正常與病變之間的灰色地帶,有機會逆轉,但如果持續惡化,就會演變成「腺泡導管化生」(Acinar-to-ductal metaplasia, ADM),最後進入「胰臟上皮內瘤變」這個癌前病灶的階段。

簡單說,葉內脂肪是「點火者」,葉間脂肪是「推進者」,兩者共同推動胰臟細胞走向癌變。

 

脂肪胰與癌症的連結

肥胖者的脂肪胰與癌前病變數量呈正相關,BMI超過30時,葉內與葉間脂肪顯著增加,胰臟細胞的變化也更明顯。

更重要的是,脂肪進入胰臟後,不只是單純的油沉積,而是會改變細胞的基因表達,讓它們進入發炎與失衡狀態。長期下來,就像在胰臟內點燃一顆慢慢燃燒的火種,終有一天可能引爆。

 

避開脂肪胰,生活中我們能做的事

控制體重不是為了追求身材,而是為了保護胰臟不被油壓著喘不過氣。

飲食上,多選擇高纖蔬菜、全穀類,減少精緻糖、含糖飲料與油炸食物,因為這些最容易轉化成內臟脂肪,最後進入胰臟。生活上,規律運動像每天快走30分鐘、每週幾次肌力訓練,都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

另外,定期檢查很重要,尤其是已經在影像檢查中看到脂肪胰的人。超音波只是起點,必要時應該配合斷層掃描、血糖與血脂檢測,才能完整掌握胰臟的健康狀況。

脂肪胰並不是檢查報告上的「小異常」,它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少一點油,胰臟就能多一點自由。這不只是生活習慣的選擇,而是一場保護自己細胞、遠離癌症的行動。

參考資料
Role of the fatty pancreatic infiltration in pancreatic oncogene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57294-6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