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不是垃圾桶!了解一下食品添加物,再決定要不要吃它

腸道不是垃圾桶!了解一下食品添加物,再決定要不要吃它

腸道不是垃圾桶!了解一下食品添加物,再決定要不要吃它

腸道不是垃圾桶!了解一下食品添加物,再決定要不要吃它

有些人苦於腸胃常不舒服、容易脹氣、拉肚子,有時還伴隨慢性疲勞、免疫力低下、皮膚出狀況。檢查下來,有時找不到什麼大問題,但我們一問飲食,一部分原因往往藏在「每天一杯手搖、一份微波便當、幾塊餅乾」這些習慣裡。

問題不在「吃壞肚子」,而是那些吃進去但沒被當回事的東西像是人工色素、代糖、乳化劑、防腐劑…這些食品添加物,吃進腸道後,其實正在悄悄擾亂我們的菌相、削弱免疫力、甚至可能成為發炎或腸癌的推手。

 

色素很美,但腸道不喜歡
很多人不知道,像Allura Red(紅色素)、Sunset Yellow(黃色素)這些人工色素,不只存在於糖果、汽水,也潛伏在早餐麥片、果凍、冰棒、兒童零食裡。動物實驗顯示,這些色素會讓腸道發炎、菌相失衡,甚至提升DNA損傷風險。意思是,這些「讓食物更可口的顏色」,可能正在讓我們的腸道變得更脆弱。

如果家中有小孩長期食用這類食品,尤其要特別留意。研究顯示,這些色素也可能影響兒童行為與注意力,甚至與過動症有關。

 

代糖不等於健康,可能只是「換一種傷害」
為了控制熱量,很多人改喝「無糖」飲料、吃低糖甜點,以為這樣比較健康。但像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Aspartame)、三氯蔗糖(Sucralose)這些人工甜味劑其實也不是無害的替代品。

研究發現,這些代糖會影響腸道菌相、破壞腸道屏障、甚至拉高血糖波動。有些動物研究更指出,它們可能促進腸道腫瘤發生。簡單說,從原本的「血糖問題」,變成「腸道問題」,只是換個位置出現而已。

 

為了讓食物更滑順,我們的腸道卻變得不順
乳化劑和增稠劑這類東西(像是羧甲基纖維素、Polysorbate 80、麥芽糊精、鹿角菜膠),常用來讓食物口感更滑順、穩定、好看。但科學研究發現,這些成分會破壞腸道黏液層、降低好菌數量,讓整體腸道環境變得更容易發炎、更難恢復。

如果本身有腸胃敏感、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這些成分會讓情況變得更難控制。

 

防腐劑 - 食物延長壽命,腸道提早老化?
有些防腐劑(像苯甲酸鈉、亞硝酸鈉、銀奈米顆粒)雖然可以讓食物保存得久一點,但同時也會抑制腸道裡的好菌生長,甚至刺激腸道免疫功能下降。

就像吃進去的是「防腐食品」,但我們的腸道卻沒有被防腐,反而變得更不堪一擊。

 

問題不是一次吃了什麼,而是每天都吃一點點
很多人會說:「這些東西不是早就核准使用了嗎?我吃一點點又不會怎樣吧?」但真正的問題,不是「吃一次會怎樣」,而是這些添加物每天以小量的方式累積久而久之,就可能成為慢性腸道疾病、免疫失衡甚至情緒問題的幫兇。

目前多數國家並不要求業者標示實際添加量,我們只能知道吃了什麼,卻不知道吃了多少。這樣的資訊不透明,讓我們更難掌握風險。

 

不是要完全拒絕加工食品,而是學會選擇與辨識
我們知道,在現代生活中要完全避免加工食品並不容易。我們想傳遞的,不是恐懼,而是選擇的能力。學會看懂標示、少吃顏色太鮮豔、味道過重、保存期限太長的食品,選擇原型食物、自煮為主,對腸道是一種溫柔照顧。

想像一下,您的腸道其實就像是一座花園,裡面有好菌、有免疫細胞、有神經網絡,每一口吃進去的東西,不是只會進胃,是會影響整個身體的微生態。如果我們每天丟一些垃圾,那這座花園自然會失衡、生病。

 

腸道不是垃圾桶,是身體健康的核心基地
我們真心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善待自己的腸道。因為腸道不只是消化食物而已,它參與了免疫、荷爾蒙、情緒,甚至與大腦有密切的「腸腦軸」(gut-brain axis)連結。

可以先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吃下這包零食、這杯鮮豔的飲料嗎?」「這些添加物,我的腸道受得了嗎?」

腸道不是垃圾桶,我們值得吃得更聰明、更安心、更尊重自己。

參考資料:
Food Additives: Emerging Detrimental Roles on Gut Health. The FASEB Journal. 2025

https://doi.org/10.1096/fj.202500737R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