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纏身不是靠吃更多藥 : 活著就要動,生活本身就是處方

多病纏身不是靠吃更多藥 : 活著就要動,生活本身就是處方

多病纏身不是靠吃更多藥 : 活著就要動,生活本身就是處方

多病纏身不是靠吃更多藥,生活本身就是處方,活著就要動

在診間,我常遇到一種讓人心疼的畫面:
病人剛坐下來,就搖頭嘆氣說:「我什麼病都有啦,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胃脹氣、晚上又睡不好,心情也愈來愈差。藥吃了一堆,但就是覺得沒什麼用,越吃越累、越來越沒勁。」

這樣的情形,在醫學上有個名稱叫做「多重慢性病」(Multimorbidity)—也就是同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這在現代社會已經不是特例,而是越來越多人正在面對的現實。

有時候我站在門診櫃檯邊,看到病人或家屬提著一整袋藥走進來,那些藥是來自不同科別、不同醫師的處方。糖尿病有糖尿病的藥,關節痛有關節的藥,睡不好又另外看身心科…。每一種病都有一套療程,但病人的生活卻被切割得越來越細碎,像是拼圖永遠拼不起來。

醫院很努力地扮演「把病看好」的角色,但問題是,當我們的生活被這些碎片填滿,當一天中最確定的事是「吃藥」而不是「好好生活」時,我們真的變健康了嗎?

這樣一路靠藥物撐下去,真的能走得遠嗎?
還是,其實還有一種可能,是從生活出發,不只是「撐著活下去」,而是「踏實地活回來」?
這不只是醫療的選擇,更是每個人面對人生的選擇。

 

《Nature Medicine》給我們的答案很清楚:改變生活,就是治療的開始

2025年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讓我們眼睛一亮。
這是一項名為 MOBILIZE 的臨床試驗,針對228位多重慢性病患者進行長達12個月的觀察,核心介入只有兩個重點:個人化運動治療(Personalized Exercise Therapy)與自我管理支持(Self-Management Support)。

這項研究的訓練計畫,是每週兩次、共12週的個別化課程。內容從簡單暖身、平衡訓練、肌力強化到日常動作模擬,每個動作都有不同難度,還能即時根據每個人的反應做調整。

每位參加者還會搭配自我管理課程,學會怎麼設定生活目標、怎麼因應情緒起伏,讓運動變成一種可以維持、而不是三分鐘熱度的健康習慣。

沒有新藥、沒有手術、更不是住院治療,而是很貼近生活、每個人都能開始的東西:
每週兩次簡單的動作練習,搭配幫助自己掌握生活節奏的教學與陪伴。

結果顯示,接受這套「生活型處方」的患者,在生活品質評估上明顯提升,比單靠藥物治療的對照組進步更多,連自評健康狀態也更樂觀。更重要的是,整體沒有增加嚴重副作用。

 

這是身體對「被照顧」的回應

這套方法裡的「個人化運動」,不是什麼高強度健身,而是為每一個關節痛、氣喘、體力差的身體量身打造的簡單動作:
坐著抬腿、靠牆蹲、輕鬆伸展…只要能每天多一點動作,身體就能多一點能量。

而「自我管理支持」的關鍵不在講道理,而是讓人學會怎麼觀察自己、怎麼設定可以達成的小目標,甚至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今天我雖然沒做到,但我沒有放棄。」

這兩個看似簡單的改變,其實是一場生活的深度調整,也是身體修復的起點。

 

藥物不是不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路

「藥物是治療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面對多重慢性病,單靠吃藥很難讓人「真的感覺好」。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病人指數變好了,但人還是無精打采、走沒幾步就喘,晚上照樣睡不好,心情也提不起來。

這種狀況,藥物可能已經「到位」,但生活還沒「補位」。

而 MOBILIZE 研究讓我們更清楚看到一件事:當生活節奏被重整,身體就會自己找回平衡。

 

從每天五分鐘開始,把生活當藥來吃

站起來走路五分鐘,不用走快,只要走得動。
用手機記錄每天走的步數,看到自己每天有在進步,就會有成就感。
吃完早餐後做五分鐘伸展操,讓腸胃、血液、關節醒來。
記錄今天的情緒跟身體感覺,慢慢認識自己的節奏。

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其實就是身體重新打開開關的鑰匙。只要動起來,哪怕只有一點點,身體就會回應您:「我還在,我還想好起來。」

 

不靠吃藥,生活本身就是解方

這篇研究對我們來說不是驚奇,而是一種證實。
我們早就知道,真正改變病人命運的,不是多開幾種藥,而是讓病人活得回來、笑得出來、睡得著覺、動得起來。

如果您也是那種「什麼病都來」的人,也許這篇文章就是給您的提醒:

不要再問「我要吃什麼藥才會好」
先問問看,「我的生活可以怎麼調,才會讓我感覺好?」

只要生活願意動一點,病,就會慢慢退一點。
不是因為您變年輕了,而是因為您重新接住了自己。

參考資料

Exercise therapy and self-management support for individuals with multimorbidity: a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trial. Nature Medicin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79-4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