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不吃炸的、甜的了,為什麼還是火燒心? - 胃食道逆流背後的「神經開關」您忽略了嗎?

我都不吃炸的、甜的了,為什麼還是火燒心? - 胃食道逆流背後的「神經開關」您忽略了嗎?

我都不吃炸的、甜的了,為什麼還是火燒心? - 胃食道逆流背後的「神經開關」您忽略了嗎?

我都不吃炸的、甜的了,為什麼還是火燒心? - 胃食道逆流背後的「神經開關」您忽略了嗎?

在診間裡,我常聽到這樣的心聲:「張醫師,我已經不喝咖啡、不吃甜點、不吃宵夜了,連飯後都會走一走,為什麼胃食道逆流還是沒好?」
這不是您一個人的疑問,而是越來越多人的困擾。最新研究指出,有一群患者的胃酸不是過多、食道不是潰爛,而是「神經太敏感」了。真正需要治療的,可能不是胃,而是大腦對食道的過度放大反應。

 

吃對東西卻還是有症狀 - 原來是神經「感覺器」太敏銳了

我們以為改變飲食就能終結胃食道逆流,但對某些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吃什麼」,而是「感覺什麼」。在醫學上,這叫做內臟過敏(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指的是食道對正常甚至輕微的胃酸,產生過度不適感。這類患者經常做過胃鏡沒看到潰瘍,甚至酸鹼監測也正常,但卻反覆出現胸悶、灼熱、喉嚨卡卡等症狀。

這就像我們的感覺放大器壞掉了,正常的訊號被放大10倍、100倍,就像耳朵對一點點聲音就過度驚嚇一樣,胃食道也變成了「過度敏感區」。

 

這是真實的感覺,不是幻覺 - 神經的確是受到影響

很多人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我太敏感?是不是我想太多?」其實,這不是心理作用,更不是幻覺。文獻明確指出,這些症狀背後有明確的生理機轉,包含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感覺受器的過度表現,以及中樞痛覺處理的改變。這些神經變化是真實存在的,不是憑空而來。換句話說,當您感覺到胸悶、灼熱、卡卡的那一刻,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確是正在參與這場「過敏反應」。我們應該尊重這種「真實的不適」,而不是把它當成多慮或情緒化。療癒的第一步,是理解與接納:這些症狀不是虛構,而是神經系統的真實訊號,只是它暫時失調了。

 

越專注越不舒服 - 食道過度警覺讓人進入惡性循環

這種「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的狀態,也許是許多有自律生活的人容易掉入的陷阱。我們越在意身體的訊號,越去觀察「今天有沒有火燒心」、「剛剛吃了會不會又發作」,反而讓大腦對食道產生過度注意與恐懼,進一步放大所有的不適感。

這就像有人看了血壓機一次又一次,明明正常,卻越量越緊張。身體其實很聰明,它會回應我們的大腦焦慮 - 胃也一樣。

 

吃藥沒效?其實該治的是神經回路而不是胃

傳統治療GERD的方法以「壓制胃酸」為主,但對於內臟過敏或過度警覺的患者來說,再多的制酸劑(PPI)也無法改變大腦對酸的放大反應。這類患者若持續只吃胃藥,反而會錯過真正的治療窗口。

研究指出,這群人其實更適合神經調節劑(如三環類抗憂鬱劑、SNRIs等),或接受認知行為治療(CBT)、正念訓練(mindfulness training),從大腦重新調節對症狀的反應。

 

生活習慣做對了,還要加上「感覺的斷電」

如果您已經改變了飲食,不再喝咖啡、不再吃高脂宵夜,甚至控制體重、規律作息,卻還是反覆火燒心,這就是關鍵訊號:問題不再是胃,而是感覺神經的過度啟動。

這時,除了持續維持良好生活型態,更建議您:

建立睡眠儀式感,避免晚間滑手機與焦慮思考,讓自律神經平穩。

每天練習腹式呼吸5分鐘,透過穩定迷走神經,減少內臟過敏反應。

嘗試停止過度身體檢查與症狀預測,避免掉入過度警覺的回圈。

學會放過自己,因為最難改變的,不是胃,而是習慣「過度反應」的腦。

 

有時候我們不是病了,而是太擔心自己會病

GERD不只是胃的事,更是感覺與大腦的對話。
有些人胃酸濃度明明一樣,卻更不舒服,是因為神經末梢、感覺路徑與情緒系統串成了過敏的三角聯盟。
這場病,真正要療癒的,不只是胃酸,而是「感覺過敏化」的您。

只要我們願意「感覺少一點」、「放鬆多一點」,也許不用再吃更多藥,症狀就能自然放過我們。

參考文獻:
Pathophysiology of GERD. Digestion. 2025,  

https://karger.com/dig/article/doi/10.1159/000547023/929484/Pathophysiology-of-GERD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2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55/2022/4785077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