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選擇不虛弱;肌少症常被忽略,背後的關鍵原因更常被忽略

我們可以選擇不虛弱;肌少症常被忽略,背後的關鍵原因更常被忽略

我們可以選擇不虛弱;肌少症常被忽略,背後的關鍵原因更常被忽略

我們可以選擇不虛弱 : 肌少症常被忽略,背後的關鍵原因更常被忽略

家裡的長輩如果最近常說:「怎麼越來越沒力」、「以前爬樓梯都沒問題,現在才兩層就喘得要命,手腳還會抖」,這些看似平常的抱怨,其實可能不是單純的「老了」。

這很可能是肌肉正在流失的警訊,肌少症。

當我們聽到這些話,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該幫家人評估一下,肌肉是不是悄悄出現問題了?
因為肌少症是可以預防、可以調整的,如果及早發現,就還來得及扭轉下坡路。

 

肌少症不是老年病,是生活出現漏洞的提醒

根據2025年《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期刊的研究回顧指出,全球60歲以上的長者當中,大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正在面對肌肉流失的問題。而在安養機構裡,這個比例甚至可能超過一半,情況不容忽視。

但我們真正該關心的,不只是這些冰冷的數字,而是它背後的生活真相,走不遠、站不久、力氣漸弱、跌倒頻率增加、甚至連生活自理都開始吃力。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正常老化」,其實這些變化,很可能是肌少症正在默默發生。

肌少症就像一艘正在漏水的小船,並不是突然沉沒,而是每天一點一滴地失去支撐力。幸好,這艘船是可以修補的。只要我們及早察覺、積極介入,不只是延緩,它甚至可以被逆轉。這是我們能夠掌握、而且值得投入的健康轉折點。

 

肌肉在消失,常常不只是因為年紀,而是這幾件事沒顧好 : 

老化
50歲之後,肌肉每年平均會流失1–2%。特別是掌握瞬間反應和支撐力的快縮肌最先流失。當這些肌肉不見了,就連「踩煞車」、「閃跌倒」、「爬樓梯」這些基本動作都會變得困難。

慢性發炎
我們以為自己沒生病,其實身體正默默「著火」。像TNF-α、IL-6這類發炎物質會破壞肌肉、加速蛋白質分解。高血糖、壓力、熬夜、不運動,都是讓這場「內部小火」一直燒的燃料。

粒線體功能障礙
粒線體是肌肉的「發電廠」。年紀一大、壓力一多,它就可能罷工,導致能量不足、自由基累積,肌肉自然無法持續運作。結果就是越來越容易累、反應變慢。

荷爾蒙變化
維持肌肉的生長與修復需要各種荷爾蒙幫忙:像是生長激素、睪固酮、甲狀腺素,甚至維生素D都很重要。這些訊號一少,肌肉就像工地沒人指揮一樣,放空、停工、退化。

吃太少又動太少
年紀大了怕胖、怕脹氣、怕不好消化,很多人變得吃得少、吃得單調。蛋白質不足,肌肉沒有原料,當然會變少;活動量少、長時間久坐,肌肉更是「有閒就退休」。

這些風險每天都在我們身邊打轉,而最令人振奮的是,我們可以改變它們。

 

一口蛋、一杯優格、一點陽光,都是養肌的開始

我們常說「肌肉是吃出來的」,這不是玩笑話。
對中高齡者來說,每天每公斤體重建議攝取 1.2~1.6克蛋白質,這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多。一顆蛋、一杯豆漿、一碗雞肉粥,都是累積肌肉的基礎。

如果牙齒不好,別擔心,可以改喝乳清蛋白,好吸收又輕鬆補。

還有維生素D,不只骨頭,肌肉也超需要。每天曬10~15分鐘太陽,或補充800~1000 IU的D3,就像替身體打開一盞「肌肉再生的開關」。

 

如果是慢性發炎或粒線體衰退,肌肉還有機會被救回來

很多人一聽到「慢性發炎」或「粒線體功能變差」,會以為這是無法逆轉的生理老化,但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知道,發炎體質是可以調整的,而粒線體的效率也能透過一些方法重新被啟動。

像是調整飲食、補充抗氧化抗發炎營養素(如Omega-3、薑黃素、輔酶Q10、綠茶多酚)、適量運動、良好睡眠,甚至只是每天散步曬10分鐘太陽,都能幫助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也能喚醒粒線體的活力。

這些日常的小選擇,就像是慢慢幫身體「退燒」的過程。發炎少了,粒線體的壓力減輕,肌肉就會比較願意生長、不容易被分解。也就是說,從調整體質開始,肌肉還有機會被救回來。

 

運動不是選擇,而是生活必需品

很多人聽到運動就先搖頭:「膝蓋不好啊」「我沒體力」……但其實,運動不一定要跑步、跳舞或舉重。
坐在椅子上也可以鍛鍊:椅子站坐、牆壁深蹲、彈力帶拉伸,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阻力訓練。

目標不是要變成虎背熊腰的運動員,而是要讓身體記得「我還在用」。就像電池需要常常充電,肌肉也需要動一動來提醒它活著。

 

腸道菌和牙齒,也能幫助您「長肌肉」

這幾年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相也跟肌肉健康有關。好菌會製造短鏈脂肪酸(SCFAs),幫助肌肉合成和抗發炎。

每天吃點高纖蔬菜、水果、一杯優格,或偶爾補點益生菌,這不只是「顧腸胃」,也是在「顧肌肉」。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重點:牙齒。咬不動、吃不好,很多人蛋白質自然攝取不足。記得定期看牙醫,平常也可以練咀嚼、訓練口腔肌力,這些對長肌肉很關鍵。

 

我們不追求逆齡,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虛弱

肌少症其實是一種提醒,一個讓我們重新思考:
「我還能做些什麼,來把自己的生活撐起來?」

不需要等到不能走、不能提、不能自理才開始行動。
從今天起,多吃一點營養、多動五分鐘、多走兩步、多睡一點覺,這些小小的習慣,就是我們對抗肌少症、留住行動力的最好選擇。

Exploration of Pathogenesis and Cutting-Edge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Sarcopenia: A Narrative Review.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25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