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澱粉 - 低碳水飲食,為代謝失衡的身體找回開關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澱粉 - 低碳水飲食,為代謝失衡的身體找回開關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澱粉 - 低碳水飲食,為代謝失衡的身體找回開關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澱粉 - 低碳水飲食,為代謝失衡的身體找回開關

在我們的門診裡,我們常見到一群人:他們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放縱自己。
只是他們的身體,對碳水化合物早已失去耐受性,卻還不知道。

我們看過這樣的例子:
明明飲食控制嚴格、甚至曾經節食,體重卻總是卡關;
糖尿病十年,藥越吃越多,數字卻始終不理想;
脂肪肝患者沒有喝酒,肚子卻越來越大;
有些女性月經紊亂、不孕不育,卻找不到荷爾蒙問題;
還有人飽受腸躁症與胃食道逆流困擾,做了好多檢查,卻查不出原因。

他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身體在代謝碳水化合物的這條路上,已經失去了平衡。
這不是懶惰,不是意志薄弱,而是一種「代謝型態的失調」。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推薦這群人 - 從飲食開始,用「低碳水飲食」(Low-Carbohydrate Diet)找回身體的開關。

 

低碳水飲食,不是新潮而是醫療選擇

很多人以為低碳水是一股流行,其實不然。
這是被數千篇臨床研究支持、被醫學機構逐步納入糖尿病與肥胖治療指引的飲食醫療介入方式。
2025年刊登於營養學期刊《Nutrients》的研究,也進一步釐清了過去針對這種飲食方式的許多誤解。

它的核心觀念簡單卻強大:
讓身體暫時減少碳水的代謝負擔,讓胰島素休息,讓脂肪重新燃燒,讓代謝重新平衡。

在定義上,所謂「低碳水」是指每天碳水攝取不超過130克(約佔總熱量的25%)。而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更為嚴格,每天控制在20到50克(少於10%熱量)。

但這絕不是只吃肉或不吃菜。相反地,真正健康的低碳飲食建立在天然食材的選擇:
深綠色蔬菜、優質脂肪(如橄欖油、酪梨、堅果)、適量蛋白質(如雞蛋、魚、肉),打造出一種能穩定血糖、長期可行、讓人不餓的飲食節奏。

 

一場來自臨床證據的革命: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的曙光

低碳水飲食不再是另類選項,而是正規醫療建議之一。
美國糖尿病學會、歐洲糖尿病學會皆已在共識聲明中明確指出,低碳水飲食可作為第二型糖尿病的管理方式。

一項針對238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研究發現:
在短短10週內,超過半數的參與者減少或停用了藥物,糖化血色HbA1c顯著下降,療效甚至維持超過兩年。

不僅如此,與傳統的低脂飲食相比,低碳水幾乎在所有研究中都在體重控制、胰島素敏感度、血脂指標上勝出,且復胖機率更低。
對於脂肪肝與胰島素阻抗,也能在數週內觀察到明顯改善。

而針對腸胃道問題,如腸躁症、胃食道逆流、反覆便秘等,也有研究指出低碳水飲食的效果與低FODMAP飲食相當。
甚至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來說,這種飲食方式有助於恢復排卵週期與自然受孕。

 

脂肪不再是壞人,紅肉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我們曾被告誡遠離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覺得吃紅肉等於走向心臟病。
但在低碳水的背景下,脂肪其實是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的重要來源。
許多新型臨床研究發現,即便攝取飽和脂肪,只要整體碳水攝取下降,血脂指標不但不惡化,反而有可能改善。

至於紅肉,也早已不該被過度汙名化。
根據標準的系統性回顧,目前並無足夠高品質證據證明紅肉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癌症有直接因果關係。

紅肉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不好,關鍵不在於吃不吃,而在於怎麼吃、搭配什麼吃,以及整體飲食的品質與背景。
我們應該回歸到「天然、無加工、營養密度高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不是難做,而是沒做對:低碳水飲食可以很日常、很平價

很多人一聽「低碳飲食」,第一反應是:「一定很難堅持。」
事實上,紐西蘭與美國紐約南布朗克斯的研究發現:超過三成使用者能維持兩年以上的低碳飲食,而且不再復胖。
因為低碳水讓人不會餓、不會情緒暴走,反而更容易長期維持。

價格呢?其實也沒那麼貴。根據一份研究,每天只比傳統飲食多花1.27美元。雞蛋、絞肉、豆腐、青菜就能吃得很好。

 

一場回歸代謝自然的革命,為「已經吃傷的人」而來

我們身處在一個碳水過度、血糖劇烈波動、代謝超載的時代。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低碳水飲食,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種醫療手段、不是生活限制。

對於糖尿病、肥胖、高血壓、脂肪肝、慢性發炎、腦霧、偏頭痛、荷爾蒙失調的人,低碳水飲食不是萬靈丹,但可能是那把關鍵的鑰匙,幫助他們重新找回身體的修復能力。

 

少吃,不如吃對;靠藥,不如靠轉念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澱粉,這不是斷食的口號,而是來自基因、荷爾蒙與生活型態互動下的科學觀察。
當我們願意重新檢視什麼該吃、怎麼吃,不只數據會改善,情緒與專注力也會跟著改變。

吃,是最有力量的醫療行為。
低碳水飲食,不只是飲食選擇,更是一場讓我們重新掌控健康主導權的革命。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