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大腸癌變多了 - 全球基因研究發現與小時候腸道菌有關

年輕人大腸癌變多了  -  全球基因研究發現與小時候腸道菌有關

年輕人大腸癌變多了 - 全球基因研究發現與小時候腸道菌有關

年輕人大腸癌變多了  -  全球基因研究發現與小時候腸道菌有關

我們總以為大腸癌是年紀大了才會得的病。但這幾年,醫界看到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罹患大腸癌的年齡,正在快速往下掉。許多年輕人,才剛工作沒幾年、還在為人生打拼,卻突然在健檢、大腸鏡中被宣判癌症。

很多人不解:沒有家族史,也沒有什麼壞習慣,為什麼會中標?

我們也是一直在找答案。直到2025年,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的全球大型研究,才讓整個醫學界像是拼圖終於拼上最後一塊,看見了一個幾乎被忽略的兇手 - 藏在我們小時候腸道裡的某些細菌,可能早早就悄悄在身體裡留下了致癌的印記。

 

細菌不是壞人,但有些菌,真的會留下疤痕

這份來自11個國家、近千位結直腸癌病人的基因研究,指出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有一種特定大腸桿菌,會產生一種叫做 colibactin 的基因毒素。

Colibactin 不會讓人拉肚子,也不會發燒,但它會做一件很可怕的事:潛入腸道細胞,破壞基因,留下難以察覺的突變,而且這些突變一待,就是幾十年。

這些突變在基因裡留下的痕跡,被科學家稱為突變簽名(mutational signatures),這就像DNA裡的「犯罪現場指紋」,特別是SBS88 與 ID18。研究發現,這兩種突變在4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中,比70歲以上的病人多出三倍以上。也就是說,癌症的那顆種子,很可能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悄悄被種下了。

 

細菌來過、走了,但它在我們身體裡留下的痕跡還在

更驚人的是,有些患者體內根本已經找不到這種會產 colibactin 的壞菌了。但基因裡的突變還在。這代表什麼?代表這些細菌可能在我們童年時期來過,待了一陣子、做了些「破壞工程」後就離開了——但留下的傷害,卻要我們用後半輩子來面對。

這些早期突變,甚至會攻擊大腸癌常見的抑癌基因 APC,一旦這個基因受損,就像電腦失去防毒軟體,癌細胞就能自由發展,悄悄變成腫瘤。

 

真正的關鍵,不是遺傳,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這篇研究還發現,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突變密碼」。像是阿根廷與哥倫比亞的病患,常出現某些特定突變組合,暗示這些突變可能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生活習慣或菌種環境有關。

台灣雖然還沒被納入這項研究,但我們的日常:高肉少菜、外食多油、含糖飲料、孩子亂吃抗生素…… 這些現象,可能也正在悄悄替我們與下一代寫下基因裡的風險預言。

所以,不是我們的基因比較差,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可能「默默幫細菌開了門」。

 

那我們該怎麼辦?還能改變什麼?

能,當然能。而且現在開始做,都還來得及。

孩子的腸道菌,從出生就該被好好對待。
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不過度消毒,讓孩子可以自然接觸環境、培養免疫系統。多吃天然食物、高纖蔬菜、發酵食品(像味噌、優格、泡菜)能幫助好菌生長,減少壞菌機會。

大人也還來得及修補。
就算過去生活不夠健康,我們依然可以從現在開始「減少傷害」。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紅肉、每天活動、早點睡、學會釋放壓力,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事,其實正一點一滴修補著我們被細菌傷害過的基因。

有症狀要檢查,沒症狀也別掉以輕心。
尤其是家族有癌症病史、或是有血便、便祕腹瀉交替、排便習慣改變的人,不論年紀,都該提早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別被「我才三十幾」這句話給騙了,癌症從來不看身分證。

 

預防的真正意義,是看見那些「還沒發生」的風險

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但要做到這句話,第一步是要看見那些還沒發作、卻已經在身體裡醞釀的變化。

這篇研究讓我們清楚明白:腸道菌不只是消化的幫手,更可能是決定未來罹癌與否的命運設計師。而這個設計圖,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被我們一口一口地改寫的。

癌症的起點,可能早在我們吃下第一口食物、接觸第一隻細菌時就已開始。但我們能做的,也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現在就開始,用飲食、生活與選擇,去反轉那條路。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