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運動的隱藏優勢:心臟更聰明,代謝更高效

女性運動的隱藏優勢:心臟更聰明,代謝更高效

女性運動的隱藏優勢:心臟更聰明,代謝更高效

女性運動的隱藏優勢:心臟更聰明,代謝更高效

我經常聽到病人這樣說:「我老公運動比我勤,結果體檢卻是我比較好。」這不是玩笑,而是一個有科學根據的現象。許多研究者和臨床醫師都注意到,在維持健康方面,女性似乎「動得少、但受益更多」。
這個疑惑,終於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25年的一項最新研究中提供明確的數據。研究團隊透過穿戴式加速計,長期追蹤超過八萬名英國受試者的真實運動數據,結果發現:女性只要每週運動250分鐘,就能達到與男性530分鐘相同的心臟保護效果。 換句話說,女性的身體更懂得利用運動,效率是男性的兩倍。

 

科學證據:女性的心臟更聰明,代謝更經濟
研究發現,每週運動150分鐘的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下降22%,男性僅下降17%;如果運動到250分鐘,女性的風險下降高達30%。對於已經罹患冠心病的患者,差距更明顯:女性的死亡風險降低70%,男性僅約19%。

這不是運氣,而是身體設計的差異。女性的肌肉以氧化型纖維(Type I muscle fiber)為主,擅長長時間代謝能量;而男性的肌肉則以爆發力為主,偏重糖解代謝(Type II fiber),短期輸出強但效率較低。同時,雌激素讓女性在運動時能更快燃燒脂肪、穩定血管、減少發炎反應。這些特質,讓女性即使運動量較少,也能啟動相當強大的心血管防護。

 

我們早已在生活裡看到這個現象
仔細觀察身邊的朋友,您可能會發現這樣的情況:
那位每天快走去市場、提菜上樓的媽媽,雖然沒時間進健身房,但氣色紅潤、血壓穩定;反而是常去重訓的先生,體脂還是偏高、晚上容易睡不好。
或是那位每天打掃、接送小孩的女性長輩,活動量看似不大,但血糖、膽固醇都漂亮得讓醫師驚訝。這些「自然融入生活的活動」,其實正是女性心臟的養分。

相反地,許多男性即使運動時間多,若大部分時間久坐、壓力高、飲食重鹹重油,身體代謝反而陷入惡性循環。這再次印證了研究的結論:對健康而言,不只是「運動多久」,更重要的是「身體怎麼用運動」。

 

我的觀點:女性不必拼量,而是要找回節奏
我常跟女性病人說:「運動不是比誰多,而是讓身體每天都有被喚醒。」
您的身體對穩定節奏的反應,比強度還重要。每天三十分鐘的快走、輕騎腳踏車、做家務、伸展、甚至在公園陪孩子跑一跑,都能累積真正的健康。研究證實,每多一天符合每日建議量,女性的冠心病風險就下降6%,男性下降4%。可見「穩定」才是健康的黃金比例。

我也觀察到,當女性開始規律運動後,往往不只體力變好,睡眠變深、焦慮減少、甚至皮膚亮起來。那是因為運動正在調節自律神經、啟動代謝能量的「開關」。心臟變得更聰明,整個身體就跟著穩下來。

 

讓身體說話:科技是最好的觀察夥伴
穿戴式設備的普及,讓我們更容易看到自己身體的變化。
如果您有智慧手錶或健康手環,建議觀察以下三個小指標:

  • 靜息心率逐漸下降,代表心臟效率提升。
  • 每日步數穩定提升,說明活動量漸漸融入生活。
  • 睡眠品質改善,顯示自律神經重新平衡。
    這些微小的改變,其實就是身體最真實的回饋。健康,不是外在的標準,而是身體給您的「信號」。

 

停經後更要動,讓運動取代荷爾蒙
停經後,雌激素下降會讓脂肪代謝變慢、血管彈性降低、心臟保護力減弱。這時更應該透過運動來啟動代謝。
快走、瑜伽、游泳、踩飛輪這些中度強度活動,不僅安全,還能重新啟動荷爾蒙的平衡。從我的臨床經驗看,這類女性的血脂、血壓、甚至心律都更穩定,也更少感到疲倦。

 

男性也該知道:運動不是拚強度,而是持續度
對男性來說,這份研究同樣是一個提醒。雖然男性需要更長的運動時間才能達到相同效果,但只要能維持每週三百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就能明顯降低冠心病風險。對於有家族史、血脂異常或壓力型高血壓的男性,更是保命良方。

 

從基因出發,回到生活節奏
從基因醫學的角度來看,女性的代謝策略是「節能高效」,男性則偏向「短爆耗能」。這不是誰比較好,而是演化的不同角色。女性的身體天生就懂得如何用最少的能量維持穩定,運動正是讓這個系統重新被激活的鑰匙。
所以,不論男女,我們都該用自己的節奏,去找回身體的動能。健康從不是公平的競賽,而是懂得「用對方式」。

 

健康,不在多,而在懂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運動不是比賽,而是一種「身體的語言」。
女性不需要像男性一樣拼時間,只要穩定地動,就能換來更長久的健康。這不是偷懶,而是聰明。當您學會聆聽身體的節奏,運動就不再是任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當身體輕盈、呼吸順暢、早晨醒來不再倦怠,那一刻,其實就是您的心臟在回應:「謝謝您,讓我動起來了。」

參考資料:
Sex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wearable accelerometer-derived physical activity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61-025-00732-z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