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種纖維都能救腸道」- 腸道卡住,生活就卡住,真正能啟動自癒力的,是益生菌最愛吃的食物

「不是每種纖維都能救腸道」- 腸道卡住,生活就卡住,真正能啟動自癒力的,是益生菌最愛吃的食物

「不是每種纖維都能救腸道」- 腸道卡住,生活就卡住,真正能啟動自癒力的,是益生菌最愛吃的食物

「不是每種纖維都能救腸道」- 腸道卡住,生活就卡住,真正能啟動自癒力的,是益生菌最愛吃的食物

便祕這件事,真的不是小事。它不只是讓人排不出來而已,更影響著心情、睡眠、專注力、社交自信,甚至讓人出門旅遊、參加聚會時都不安心,深怕哪一天又卡住了。
我們從小被教導:便祕就多喝水、多吃青菜、多動一動。但現實中,很多人照做了,還是天天坐在馬桶上苦戰,效果有限。

一篇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綜論,幫忙點出了真正影響便祕的關鍵 : 不只是吃進去多少纖維,而是腸道裡的「菌」有沒有吃到對的東西、長得健康。

 

便祕不是卡在腸子,而是腸道環境在求救

很多人以為便祕是腸子太懶,或「個性緊繃造成的」。但這篇研究指出,有高達全球約十四分之一的人受功能性便祕困擾,背後很常跟腸道菌相失衡有關。

腸道裡住著上百兆細菌,當「壞菌」比例升高、「好菌」吃不飽、活不久,腸道蠕動自然慢下來,糞便停留越久,水分被吸乾,就變得又硬又難排。如果我們只靠瀉藥、灌腸、酵素飲來「通一次」,卻沒有從根本改善腸道生態,便祕只會一直回來。

腸道,其實是在提醒我們:
請不要再用壓抑、對抗的方式,而是需要被溫柔、被照顧。

 

益生元不是纖維而已,是餵養好菌的關鍵養分

我知道很多人聽過益生菌(Probiotics),但較少人了解益生元(Prebiotics)。簡單說:
益生菌是「好菌本尊」
益生元是「好菌吃的食物」

不是所有纖維都能當益生元。只有能被腸道好菌發酵、並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的纖維,才有「調整菌相」的效果。

短鏈脂肪酸就像腸道的黃金訊號,能:
促進蠕動
保護腸道黏膜
調節免疫
透過腸腦軸影響情緒與壓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一便祕,整個人都悶悶的;一順暢,心情也亮了。

 

益生元真的幫得上忙

這篇綜述研究整理了多項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像菊糖(Inulin)、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乳果糖(Lactulose)等益生元,能幫助增加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等有益菌,並改善排便習慣。

但更重要的是:
有些人便祕改善了,好菌並沒有大幅增加。代表益生元的作用遠比我們想像多元,它不是靠「刺激」排便,而是透過菌相、生態、神經、免疫、腸腦軸多層次調整,讓腸道恢復本能。

一句生活化的話:
不是逼腸子動,而是教腸子記得怎麼動。

 

我建議這樣把研究用在生活中,真的有效

我整理出三個最溫柔、最長久、最有效的方法,您可以從今天就開始。

一 把餐桌變成「培養好菌的土壤」
不用補充品也能做到。您可以從每天增加一小份含益生元食材開始。像洋蔥、蒜頭、香蕉、蘆筍、燕麥、地瓜、青蔬、菊苣根、毛豆、全穀,都是好菌愛吃的食物。
重點不是吃多,是吃「天天有」。

二 不追求立刻通,要走「腸道修復式」路線
瀉藥像是叫腸子衝刺,益生元則像是讓腸子慢慢恢復體力和記憶。
請給腸道時間練回正常蠕動。慢慢來,比較快。

三 給自己三週,身體會給您答案
我建議您簡單觀察四件事:排便頻率、糞便形狀、腹脹緊繃、心情睡眠。
當您看到從三四天一次,變成一到兩天一次,形狀從硬石頭變得像香蕉狀,就是腸道在對您說:謝謝,我正在變好了。

 

最後我想對您說

便祕不是尷尬、不是沒救、更不是「您體質就這樣」。
那是一個身體在求救的訊號,提醒我們該回頭看看自己忽略了多久的健康。

我們值得擁有一個舒服、有彈性、有流動感的身體。
也值得擁有一個不再因排便綁手綁腳的人生。

讓腸道被溫柔對待。
當腸道順了,人生自然開了。

參考資料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nd the effect of prebiotics on the gut microbiota: a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3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british-journal-of-nutrition/article/functional-constipation-and-the-effect-of-prebiotics-on-the-gut-microbiota-a-review/6CDCA15A5BF07BE93F877543C03F0AB2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