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從普通大腦變成「父母模式」的大改造

新手爸媽從普通大腦變成「父母模式」的大改造

新手爸媽從普通大腦變成「父母模式」的大改造

新手爸媽從普通大腦變成「父母模式」的大改造

新手爸媽可能會懷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夠有母性 / 父性?為什麼我不像別人講的,一抱到小孩就覺得愛到不行?」

這不是您不夠愛,也不是您不會當爸媽。是您的大腦正在學習,正在轉換成一種叫做「父母模式」(parental mode)的狀態。這不是抽象名詞,而是神經科學正在實證的真實現象。

根據2025年發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的綜論說明了人類在成為父母之後,大腦真的會發生實質性的結構與功能變化。這不是您心理感受到的改變而已,是整個神經系統的「重寫」。

 

懷孕與育兒,其實是大腦版本更新

懷孕和育兒不是只有身體變化,大腦也在同步進行「更新」。研究發現,媽媽在懷孕與產後的過程中,大腦的灰質與白質會減少,而腦脊髓液會增加。聽起來像是退步,其實是為了讓大腦變得更精準,能專注在孩子身上。

這樣的變化主要發生在一個叫做視前區(medial preoptic area, MPOA)的區域,也就是「育兒總指揮部」。這裡會因為動情激素、黃體素、催乳素與催產素的刺激,進入新的運作模式。這個模式,就是父母模式。

 

爸爸的大腦,也會「被孩子養成」

不只媽媽會變,爸爸也一樣。只要有足夠的接觸與互動,像是哄睡、換尿布、拍嗝、陪玩,大腦就會慢慢打開那條原本沉睡的育兒神經路徑。

爸爸在接觸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釋放催產素,啟動與孩子的連結感。長期參與照顧的爸爸,大腦在聽到孩子哭聲時的反應與媽媽非常接近。這意味著,父愛可以後天訓練出來,不是天生就有或沒有的事。

 

大腦的學習,不只靠荷爾蒙,還靠「練習」

讓我最感動的,即使是沒有懷孕生產過的人,只要反覆照顧孩子,大腦也會自動進入父母模式。

這在神經科學上稱為「敏化作用」(sensitization)與「觀察學習」。例如處女生鼠只要每天接觸小鼠,就會開始展現出類似媽媽的行為。換句話說,不管您是爸爸、阿嬤、保母、姨丈,只要願意陪伴與照顧,您的大腦也會變得像父母。

 

我建議這樣幫助大腦升級

第一,請不要懷疑自己。如果您剛開始照顧寶寶時,沒有馬上感動得熱淚盈眶,那不是您的錯,那只是您的大腦還在重整。

第二,多多進行親密接觸。每天花10分鐘,抱著寶寶、聞他的味道、輕聲和他說話,這會刺激催產素的分泌,加強您對孩子的「情感辨識能力」。

第三,讓爸爸或其他家人也加入照顧,因為大腦是「越用越會」。只要有機會抱、換、哄,就有機會打開父母模式。

第四,就算現在對孩子沒什麼感覺,也請不要害怕。請試著每天安排3次、每次10分鐘的「專心陪伴時間」,專注地抱他、看他、聽他。大腦會在這樣的重複刺激中建立新路徑。

第五,和會照顧孩子的人一起照顧。只要觀察他人如何互動,您的大腦也會默默開始模仿,甚至主動接手。這是神經網路的潛能,請您放心交給它。

 

我們是因為孩子來了,才學會怎麼當爸媽

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每一位還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個稱職爸媽的您:

不是我們準備好了才當父母,而是孩子來了之後,我們的大腦才開始長出「父母模式」。

父母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會,而是在每一次夜裡輕拍寶寶入睡、每一次擦屁屁時忍住疲憊的瞬間,一點一滴地建構出來的。這不是犧牲,是進化;不是懲罰,是重塑。

我們的大腦會幫助我們學會愛,只要您願意走近孩子,它就會悄悄啟動那個屬於您的父母模式。

參考資料
Plasticity of the parental brai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438825001606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