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多少最能護免疫? 把握「中庸之道」就是給身體最長遠的禮物

運動多少最能護免疫? 把握「中庸之道」就是給身體最長遠的禮物

運動多少最能護免疫? 把握「中庸之道」就是給身體最長遠的禮物

運動多少最能護免疫? 把握「中庸之道」就是給身體最長遠的禮物

「運動要多激烈才算有效?」如果從免疫的角度來看,健康和免疫力的關鍵,其實不是拼命流汗,也不是完全不動,而是要找到一個「剛剛好」的甜蜜點。2025年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的綜合研究,就給我們一個很實在的答案,清楚解析不同運動強度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並指出為什麼中等強度運動才是最穩健、最值得長期投資的保護力。

 

生活裡就看得見的身體變化

我們不用拿顯微鏡檢查免疫細胞,身體的感覺就是最直接的證明。規律做中等強度運動的人,感冒的機率通常比較低,就算真的被病毒纏上,症狀也會比較輕,恢復更快。這不是幸運,而是因為中性球的吞噬能力、自然殺手細胞的監控力,還有抗體的產生,都被運動喚醒了。
我常聽到長期快走或慢跑的朋友分享,同事輪流感冒,自己頂多小流鼻水,一兩天就痊癒。有人甚至發現,濕疹減輕了、關節不再莫名腫脹、餐後血糖也更穩,這些都是身體在說話,告訴我們運動正在降低慢性發炎,讓免疫系統變得更聰明、更靈活。健康的力量,原來可以這麼悄悄卻踏實地發生。

 

中等強度運動 – 免疫系統最愛的甜蜜區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適合的就是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腳踏車,運動時微喘但還能聊天,就是最佳的節奏。研究顯示,每週累積150到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能讓中性球的吞噬和殺菌能力變強,延緩細胞凋亡,還能促進單核球和巨噬細胞轉向抗發炎的M2型,降低慢性低度發炎。
運動時,骨骼肌會釋放白介素6(Interleukin-6),短時間內啟動免疫反應,長期下來則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並提升白介素10(Interleukin-10),讓身體長期維持抗發炎狀態。這就像每天給免疫系統上一堂課,教它該出手時要狠,該休息時要收,動靜之間都充滿智慧。

 

高強度間歇訓練 – 刺激和休息的拿捏

如果您喜歡挑戰,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也可以是選擇。這種短時間高強度搭配間歇休息的運動,例如短跑衝刺或間歇跳繩,能快速動員中性球、單核球和自然殺手細胞,短期內提升殺菌和抗腫瘤能力,長期持續還能降低慢性發炎,對肥胖或代謝異常的人特別有效。
但高強度間歇訓練就像一杯濃烈的咖啡,提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負擔。對體能不足或年長族群,如果沒有專業指導或恢復不夠,反而可能加速免疫老化,甚至拉長免疫抑制的空窗期。挑戰的美,在於懂得節制,而不是無止境的突破。

 

長時間或劇烈運動 – 小心免疫空窗期

很多人以為「多動一定更健康」,但長時間或超激烈運動(Prolonged or strenuous exercise)卻可能讓免疫系統暫時「當機」。像是馬拉松或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後的3到72小時內,中性球、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的功能會下降,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大量上升,抗體分泌減少,感染上呼吸道病毒的風險也會提高。對於耐力型運動員來說,如果忽略休息,反而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頻繁感冒。這提醒我們,再熱愛挑戰,也要給身體修復的時間,才能走得更長遠。

 

生活建議 – 中庸加規律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我最推崇「中庸之道」。建議您每週累積150到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每天30分鐘快走或慢跑,也可以是游泳或騎腳踏車。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確強度,可以用「聊天測試」:運動時微喘但還能完整對話,就是剛剛好的區間。

如果想進一步挑戰,可以在專業教練或醫師的指導下,每週一到兩次加入高強度間歇訓練,並確保有足夠的恢復時間。別忘了環境的影響,空氣污染如懸浮微粒(PM2.5)、臭氧或氮氧化物,以及高溫環境,都會加劇運動引起的發炎。選擇空氣清新的時段或場地、避開污染尖峰時段、夏天避免高溫運動,都是保護免疫力的貼心小動作。

 

生命的節奏,健康是一場長遠的修煉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基因,但可以透過每天的選擇去塑造免疫系統的樣子。中等強度運動就像一場溫柔而持續的修煉,讓免疫細胞學會該衝的時候衝,該收的時候收,既能抵抗外來挑戰,又能避免過度攻擊自己。
真正的健康,不是短跑式的拼命,而是一場和自己慢慢對話的長程旅行。找到屬於您的「剛剛好」,就是給未來的自己最長遠的一份禮物。當我們願意和身體培養默契,免疫系統也會用最踏實的力量,回應我們所有的努力與愛。

 

參考資料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5. Exercise workload: a key determinant of immune health – a narrative review.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immunology/articles/10.3389/fimmu.2025.1617261/ful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