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明明好了,為什麼人還是累、喉嚨還怪怪的 ? 認識「免疫系統的記憶」,學會讓身體真正放下戰備狀態

感冒明明好了,為什麼人還是累、喉嚨還怪怪的 ? 認識「免疫系統的記憶」,學會讓身體真正放下戰備狀態

感冒明明好了,為什麼人還是累、喉嚨還怪怪的 ? 認識「免疫系統的記憶」,學會讓身體真正放下戰備狀態

感冒明明好了,為什麼人還是累、喉嚨還怪怪的 ? 認識「免疫系統的記憶」,學會讓身體真正放下戰備狀態

我常聽到的抱怨之一是:
「張醫師,我感冒都好了,但人還是很累,喉嚨還怪怪的,有時甚至頭也暈、胃也不太舒服…」
每次聽到這樣的描述,我總會先問: 「您最近是不是特別忙、睡不好、壓力比較大?」
很多人會點頭。

大家可能不知道,感冒後那股說不出的疲倦,其實是免疫系統在「記仇」

這樣的狀況,不是病毒沒清乾淨,而是免疫系統還沒「放下」。
2025年一篇發表在《Cell Research》的綜論,就詳細解釋了這個非常關鍵的概念 - 免疫系統也有「記憶」,甚至會「記仇」。這種現象叫做「訓練性免疫」(trained immunity)。

意思是,當身體面對感染、壓力或發炎時,免疫細胞會留下痕跡,讓下一次反應更快,但有時反而太過頭。這就像是身體曾經打過一場仗,雖然戰爭結束了,可是軍隊的神經還繃著,聽到一點風吹草動就又舉槍。

所以,當您感冒好了卻還覺得人很累、喉嚨卡卡、皮膚乾癢、腸胃怪怪的,那是免疫系統「還沒卸防」。

 

免疫的記憶,藏在骨髓裡的「老班長」

我們的骨髓造血幹細胞會「記得」感染時的經驗。當身體經歷過一次強烈的發炎反應,這些幹細胞會被重新編程,之後生產出來的免疫細胞,反應都會比較激烈。

這聽起來像是好事,因為表示免疫系統更警覺,可以更快保護我們。
但問題在於,當外在刺激太頻繁 - 像是壓力、睡眠不足、油膩飲食、環境汙染、甚至長期焦慮,免疫細胞就會一直處於「過度警戒」狀態。久了,這種持續的微小發炎,就成了慢性疲勞、喉嚨卡卡、腸胃不適、皮膚反覆過敏的根源。

更重要的是,種免疫記憶不只是短期反應,它可以維持一年甚至更久。換句話說,一次大的感染、一次情緒創傷,甚至長期熬夜的生活習慣,都可能在您的免疫系統裡留下「情緒記錄」。

 

免疫過度焦慮,身體就會內耗

免疫系統本來的設計是「快反應,再歸零」。
但如果它忘記歸零,就會開始誤判敵人。

有些人感冒後,會對原本沒事的東西過敏;
有些人壓力一大,就頭痛、腸胃脹氣、喉嚨發炎;
有些人吃個甜點,隔天就覺得全身水腫。

這些都是免疫系統「過度記憶」的現象。身體不是壞掉,而是太盡責。它記得過去被傷害的經驗,於是隨時待命。

但長期下來,這種「錯誤的警戒」會讓身體陷入慢性發炎。研究甚至指出,這樣的免疫重編程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病,乃至阿茲海默症都有關。

 

建議: 教免疫系統「放下」,從生活開始

我們確實能「重新訓練」免疫系統。方法不是靠藥,而是靠生活。

首先,從飲食開始。
高脂、高糖、加工肉類會刺激免疫系統持續發炎,就像每天餵它一點「壞消息」。
相反地,富含植物多酚、膳食纖維、與omega-3脂肪酸的飲食,像地中海型飲食,能幫助免疫細胞學會冷靜、懂得分寸。許多研究都證實,這樣的飲食不只降膽固醇,也能降低慢性發炎的風險。

接著,睡眠是免疫記憶的「重置鍵」。
長期睡不飽,骨髓的免疫幹細胞會被錯誤訓練成「高警覺型」。規律的作息,才能讓免疫系統真正回歸穩定。睡眠對免疫細胞而言,就像孩子回到學校,有規律、有秩序,才能學得好。

第三,管理壓力。
焦慮、憤怒、孤單,都會透過神經與荷爾蒙訊號改變免疫反應。當我們學會深呼吸、曬太陽、聽音樂、運動,或只是靜靜發呆,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在「解除免疫警報」。身體需要被告訴: 現在安全了,不用再打仗。

最後,運動是最天然的免疫教育。
有氧運動讓身體暫時發炎,隨後修復,就像讓免疫系統學會「有節制地出手」。研究發現,每週三到五次中等強度運動的人,免疫反應更平衡,也較少出現過敏或慢性疲勞。

 

健康的免疫力,是懂得何時出手、何時退場

很多人認為健康就是「免疫力強」。但我常提醒病人,免疫力太強是一種災難 - 它會攻擊自己。真正的健康,是免疫系統「有智慧」。

它知道何時該戰鬥,何時該修復。
它懂得保護您,也懂得放過您。

所以,當您下次感冒好了卻還覺得累,請不要再懷疑身體是不是變差了。它只是還在學著放下。
幫它一把,好好吃飯、睡好覺、讓心平靜,您會發現那股說不出的疲憊,正在慢慢散去。

身體的記憶,就是生活的紀錄。
當我們開始改變生活,免疫系統也會重新學會信任。那一刻,您就不只是「痊癒」,而是真正「恢復健康」。

參考資料
Trained immunity: induction of an inflammatory memory in disease. Cell Research,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171-y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