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是怎麼寫出一篇文章的?讓我以綠花椰菜為例,帶您看看,由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如何經過數百篇醫學文獻的提煉,轉化為一篇口語化又有健康價值的生活故事

基因醫師張家銘是怎麼寫出一篇文章的?讓我以綠花椰菜為例,帶您看看,由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如何經過數百篇醫學文獻的提煉,轉化為一篇口語化又有健康價值的生活故事

基因醫師張家銘是怎麼寫出一篇文章的?讓我以綠花椰菜為例,帶您看看,由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如何經過數百篇醫學文獻的提煉,轉化為一篇口語化又有健康價值的生活故事

基因醫師張家銘是怎麼寫出一篇文章的?讓我以綠花椰菜為例,帶您看看,由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如何經過數百篇醫學文獻的提煉,轉化為一篇口語化又有健康價值的生活故事

最近常有人問我:「張醫師,你怎麼寫文章這麼快?是不是靠AI幫忙寫的?」

我都大方又誠實地回答:「文章的內容早就在我腦海裡成形了,AI只是幫我打出來而已,然後我再確認,有沒有把我心裡真正想說的話,一句一句講清楚。」

這並不是讓AI自由創作,而是建立在明確架構和資料基礎上的協作。最重要的一點是 - 資料必須自己準備,才能避免AI出現所謂的「幻覺」。你給它什麼,它就能幫你延伸出什麼,準確與否,取決於你給它的養分。

最近網路上也有人討論我在文章中引用的文獻頁碼有誤,認為我沒處裡AI的錯誤。不過真相是 : 我在「手動」複製整理那篇文獻索引時不小心貼錯,其實與AI無關,我也趕緊修改了。

我本身有基因體醫學、資料科學與程式設計的背景,長期關注健康議題與臨床實務的連結。這些年來,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若不能把知識轉化為貼近生活、具啟發性的訊息,就無法真正幫助人。而AI,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永不疲倦、從不抱怨的助理 - 它不是代替我思考,而是幫我更精準、更有效率地,把心中想說的話,整理得更有條理、傳得更遠。

以我曾經在臉書分享過的一篇文章為例:《十字花科的抗癌優等生:綠花椰菜的精華 - 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竟在廚餘桶中的葉與梗》,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從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如何一步步,將數百篇醫療文獻,提煉成一篇有結構、有溫度、也有醫學根據的生活故事。

 

一篇文章怎麼從「心中有畫面」,變成「讀者眼前的故事」

一開始,只是因為我對綠花椰菜這個食材有點興趣。網路上雖然有不少文章在談它的好處,但大多內容過於簡略、需要最新的科學資料更新,讓我覺得:「應該可以寫一篇更完整、也更有深度的文章,真正讓大家了解綠花椰菜的營養價值與科學證據。」

於是我先查它的英文學名是 broccoli,接著打開醫學文獻資料庫(像 PubMed、Google Scholar),輸入關鍵字,把近幾年與它相關的數百篇研究文獻摘要下載,這部分AI無法正確代勞,只能自己來。

接著,我利用AI的資料整理功能,把這些研究的重點快速歸納出來。這個過程不像是在「寫文章」,比較像是在「釐清脈絡」。很快我就發現,綠花椰菜不只是蔬菜而已,它其實是十字花科蔬菜中抗癌力最強的選手之一。

不只如此,它含有的 蘿蔔硫素(sulforaphane) 是目前研究最多、效果最明確的天然抗癌植化素之一。更讓我驚訝的是 - 研究指出,這種強效成分其實不在花球,而是集中在我們常丟掉的葉子與菜梗裡。

 

當一個新的觀點在我心中「跳出來」,文章就有了靈魂

這時候我知道,文章的切入點應該要轉一下:
不是再去講「綠花椰菜有多健康」,而是講「每天丟掉的那一段,才是最補的。」這個反差很有力,也很有感。於是我一邊整理文獻,一邊對AI下指令,開始推進寫作。

 

一篇文章,是怎麼被「對話」出來的?

在這次的討論過程中,文章的主題與內容是這樣一步步形成的:

初始靈感

為什麼綠花椰菜這麼重要?它的抗癌成分到底在哪裡?

蘿蔔硫素這麼珍貴,會不會被煮掉了?

查找資料階段

中間我再另外查詢並引用了兩篇關鍵研究:《Food Chemistry》(2021)與《PNAS》(1997)

提煉出更有價值的內容:哪個部位含量最高?怎麼煮才不會破壞?有沒有動物實驗數據支持?

主題確立與觀點轉化

最強抗癌的不是花球,而是被丟掉的菜梗與葉

一小段菜梗,勝過十倍菜量的抗氧化效果

寫作風格與語氣定調

讓文章從數據出發,但要接地氣、要有人味

使用我慣用的語氣寫文章

 

標題的演進,也是思緒聚焦的過程

這篇文章的標題,其實也是我思考脈絡的軌跡。

一開始,我先定了一個直白有衝擊力的標題:
《綠花椰菜的抗癌密碼,藏在廚餘桶邊的那一段》
這句話的目的,是先讓讀者產生反差感 - 最有營養的地方,怎麼會在廚餘桶邊?

中間又試了幾個版本,最後,當整篇文章的語氣與脈絡越來越成熟,我想讓它帶點人文詩意,於是自己寫了現在的版本作為收尾:
《十字花科的抗癌優等生:綠花椰菜的精華 - 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竟在廚餘桶中的葉與梗》
這不只是題目,更像是一種提醒:有時候,我們苦苦尋找的健康關鍵,竟藏在日常中最容易忽略的角落。

 

這些都是「本來就在我心裡要講給大家聽的知識」

我能這麼快寫出一篇文章,並不是因為我寫得特別快,而是因為我清楚知道自己要說什麼。腦海中的內容其實早已成形,透過AI這位不知疲倦的共筆者,幫我把這幅畫一步一步畫出來,寫得更清楚、更有邏輯,也更容易讓人讀得懂。

我一直相信,健康的關鍵從來不只是醫療技術夠不夠先進,而是能不能讓人「聽得懂」與「做得到」。太多醫學文獻寫得艱深,專業知識鎖在論文裡,跟日常生活脫節。而我真正的工作,就是扮演一位轉譯者 - 把醫學語言轉成一般人能理解的生活語言,讓知識從腦中走入生活,從冷知識變成實踐力。AI只是我的文字輸出器,讓這些我早就想好的話,被說出來、被看見、也被理解。

我觀察到,多數人生病,往往只有兩個原因:不知道,沒注意。
所以我寫文章的目的,不是只是告訴大家什麼健康,而是讓「不知道的事變得知道」、「沒注意的事開始注意」。

知道了,就會有選擇;注意了,就有機會預防。
當人們願意為自己身體做出選擇,真正的健康才會開始慢慢發生。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