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營養+運動,真正逆轉肌少症的關鍵就在生活裡

抗氧化營養+運動,真正逆轉肌少症的關鍵就在生活裡

抗氧化營養+運動,真正逆轉肌少症的關鍵就在生活裡

抗氧化營養+運動,真正逆轉肌少症的關鍵就在生活裡
不少人發現家中長輩開始出現肌少症的跡象,常常在門診一坐下就問我:「我爸爸(或媽媽)最近走沒幾步就喘,上樓梯也吃力,是不是肌少症?還能救嗎?」

「肌少症不是沒救,只要用對方法,是有機會改善、甚至逆轉的。」

這不是安慰,而是有實證的。2025 年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系統性綜合分析,整合了 39 篇臨床試驗、總共 1714 位 55 歲以上長者的數據,得出明確結論:補充抗氧化營養,加上運動訓練,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不只勝過單靠營養,也優於只靠運動。

 

不是數字,是生活品質的翻轉

這份研究裡的數字,背後藏著的是長輩能不能站起來、能不能自己出門買菜的差別:

  • 腿部推舉肌力(1次最大腿推重量)平均增加了 15.28 公斤
  • 步行速度提高了 0.13 公尺/秒
  • 6 分鐘步行距離增加了 122 公尺,幾乎是一個半操場的距離

這些數字說明的,不只是統計上的「顯著」,而是實際上「提菜不用喘、出門走得穩、跌倒機率變低」的改變。這些進步,對長輩來說,就是尊嚴,就是自由。

 

抗氧化,是幫細胞滅火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內的自由基會越來越多,就像亂竄的火星,慢慢侵蝕細胞、破壞組織。這時候,抗氧化營養素就像一瓶隨身的滅火器,能幫助身體「降溫」、穩定細胞環境,並啟動修復機制。

很多人以為抗氧化只能靠保健品,其實不然。日常飲食就是最天然的來源。許多食物富含多酚、維生素與類黃酮,能有效中和自由基、延緩肌肉流失、促進細胞修復。

以下是研究與臨床實證中,具代表性的抗氧化食物:

  • 維生素C:奇異果、柳橙、葡萄柚、草莓、花椰菜、青椒。
  • 維生素E:杏仁、葵花籽、酪梨、橄欖油、菠菜與其他深綠蔬菜。
  • 白藜蘆醇(Resveratrol):紅葡萄皮、藍莓、覆盆子、紅酒(適量)。
  • 輔酶Q10(Coenzyme Q10):鯖魚、鮭魚、沙丁魚、豬肝、芝麻。
  • 肌酸(Creatine):瘦紅肉、雞胸肉、鮪魚、鱈魚。
  • 多酚類(Polyphenols):綠茶、可可、黑巧克力、咖啡、紫地瓜、洋蔥。

這些食物有一個共通點:色彩越鮮豔、營養越豐富。
它們含有豐富的植物化合物與脂溶性抗氧化成分,能降低氧化壓力、穩定粒線體功能,讓肌肉細胞維持更好的能量代謝與修復效率。

簡單說,吃得繽紛、動得適度,就是最自然的抗老祕訣
一盤彩色蔬果餐,加上每天規律的運動,就能讓肌肉「越用越年輕」。

研究中甚至發現,即使沒有額外運動單靠補充抗氧化營養素,也能讓腿部肌力提升、反應時間縮短、步行距離增加這說明身體是會回應的,只要您願意給它養分與行動,它就會開始修復,慢慢變強。

 

運動是開機鍵,營養是穩定器

運動的好處我們都知道,但為什麼加上抗氧化營養會更有效?因為運動會刺激細胞啟動幾條關鍵修復路徑:

  • 哺乳動物雷帕黴素目標蛋白(mTOR)
  • 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共同激活因子1-β(PGC1-β)

這兩條路徑會促進蛋白質合成、肌肉纖維重建、粒線體生成。但如果身體氧化壓力太高,這些修復會「開不起來」。所以我常說:運動是幫細胞「開機」,抗氧化是讓它「不卡機」。兩者缺一不可。

 

生活上的實踐方式:開始動起來

很多人問:「那要怎麼開始做?」以下是我給患者最簡單可行的建議:

早餐:
一杯熱綠茶或黑豆漿,搭配奇異果、番茄、香蕉。這些都是天然抗氧化好物。如果可以,加一顆維生素C錠,效果更穩定。

白天活動:
午飯後或下午陽光不太強的時候,快走 20 分鐘,走到心跳微微加快、但還不喘,就是剛剛好。
如果下雨,就在家用彈力帶、寶特瓶做簡單的腿部或手臂阻力訓練。每天 15 分鐘,三週就有感。

 

晚餐:
選擇五顏六色的「彩虹餐」,例如青花菜、紅椒、紫地瓜、胡蘿蔔,這些蔬菜含有大量多酚與類胡蘿蔔素,能有效抗氧化。

運動後半小時:
來一小塊 70%以上的黑巧克力、一杯莓果優格,或一小把堅果,不僅補充抗氧化,也幫助肌肉修復。

營養補充劑:

也可以考慮每日補充一次輔酶Q10、白藜蘆醇、或肌酸,幫助細胞修復得更完整。

 

肌少症不是命運

這篇研究再一次告訴我們:只要肯從今天起開始動起來、吃對東西,身體真的有機會好轉。
從早上的一杯茶、傍晚的一段散步、餐桌上的一道彩色蔬菜開始,您會發現,自己其實比想像中更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身體從來沒放棄過您,只要您願意,它會慢慢回應您。

參考資料: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tioxidants with or without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ing muscle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16917-2

 

 

標籤